在古代行軍打仗時,是十分注重將領的軍事才能的。因為如果將領才能不足,那就只有戰死或者是被俘虜的命。如果不幸淪為戰俘的話,則很有可能會被殺。而沒有被殺的人也大多會受盡折磨,生不如死。
但是唐代有一位將領,他在被俘之後,當敵將要殺死他時,多看了一眼,竟然出現了“詭異”一幕,之後這位將領反而還受到了款待,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下面便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此將領名為王孝傑。作為唐朝的一員名將,他少年時便從軍入伍,並且四處征戰,一生屢立戰功。
據劉昫的《舊唐書》中記載:“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然孝傑失於再擒,休璟虧於餘行。先敗後勝,薛訥何慚;止雪迴風,王晙難掩;仁願操履,中否相兼。”
而說到王孝傑被俘虜,就不得不提到俘虜他的勢力——吐蕃國。
在670年以後,吐蕃進入了鼎盛時期,並且還不斷的向外擴張,甚至還進入了唐朝的勢力範圍——西域。他們佔領了安西四鎮。因此,唐朝便決定對吐蕃進行反擊。
到了678年,唐高宗李治命中書令李敬玄鎮守洮河,之後又從關內以及河東招募了軍隊,在工部尚書劉審禮的率領下前往西征。而王孝傑則作為行軍副總管,也在這支西征隊伍裡。
678年9月,唐朝軍隊在青海的大非川進行了一番激戰之後不幸敗北。而李敬玄按兵不動,導致劉審禮和王孝傑雙雙被吐蕃軍隊所俘獲。而劉審禮因為在戰鬥中受了傷,被俘虜後不久便傷重而亡。於是,就剩下王孝傑被囚禁在吐蕃。
本來,吐蕃人是打算將王孝傑殺掉祭旗,來激發士氣,然而沒想到就在臨刑之前,前來觀禮的吐蕃贊普赤都松贊,看見了王孝傑長相後,竟然“詭異”的潸然淚下,並且痛哭不已。讓手下留了王孝傑的性命,並且好生款待。
據宋祁、歐陽修等人所編撰的《新唐書》的記載:孝傑以副總管戰大非川,為虜執,贊普見之,曰“貌類吾父”,故不死,歸之。
原來,是因為王孝傑長得實在是太像吐蕃贊普赤都松讚的父親,也就是吐蕃的第34任贊普芒松芒贊。於是,吐蕃人不僅沒有對王孝傑行刑,甚至還對他禮敬厚待,給予他豐厚的衣食。在經過一番談判之,王孝傑就被吐蕃人放回了大唐,可以說,如果不是他長著一張好臉,那麼註定無法逃過死劫。
但其實,放走王孝傑這樣的行為,對於吐蕃而言無疑是放虎歸山。
在公元692年,西州也就是今新疆吐魯番的都督唐休璟,請求武周女皇武則天,收復陷於吐蕃的安西四鎮。而因為王孝傑曾經長期住在吐蕃,因此他知道吐蕃的情況。於是,武則天便以王孝傑為武威道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一同率兵討擊吐蕃。
到了公元692年十月,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之後,便擊敗吐蕃,並且接連收復了安西四鎮,且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因此,王孝傑以軍功而拜左衛大將軍。
公元697年,武則天命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使其率軍隊前去討伐不服大唐統治的契丹首領孫萬榮。
在東硤石谷,王孝傑大軍與契丹軍,展開了遭遇戰,然而由於峽谷內空間狹窄,因此唐軍所練的陣型無法全部的展開,因此唐軍的戰力降低了不少。就在危急關頭,王孝傑決定親自率領精銳開路,而副將蘇宏暉則率領大隊人馬緊隨其後跟,待到全軍都衝出峽谷後,再調集其中的部分精銳殺回峽谷,與契丹大軍展開決戰。
然而,在唐軍按照計劃離開了峽谷之後,王孝傑也如約返回了谷中進行拼殺,但是副將蘇宏暉卻沒有按原定計劃跟進,而是帶著大軍瘋狂的逃亡。而再次失去援軍的王孝傑,又一次的陷入了敵軍重圍之中,為避免像上次那樣被俘受辱,因此見已無勝機的王孝傑,便毅然的選擇了跳崖自殺,一代名將也就此殞歿。
王孝傑雖曾為吐蕃所俘虜,但是最終卻因為長相而逃出生天,然而,最後他卻是死在了與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的臨陣脫逃,令人唏噓。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