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路和遊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2月1日上午,教育部辦公廳釋出《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通知一出,隨即衝上熱搜,引發諸多熱議。
硬招來了!不讓孩子成為“手機控”,有效防治青少年近視
教育部此次釋出的《通知》明確,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通知》強調,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應透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班主任溝通熱線等途徑,解決學生與家長通話需求。
同時,《通知》也明確規定“學校應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佈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記者注意到,在相關微博話題下評論的家長,有不少都經歷過孩子要透過手機接收老師佈置的作業。尤其是隨著去年疫情以來線上課堂的推廣,學生從手機上接收的作業和“打卡指令”越來越多,讓很多家長直言“壓力山大”。
其實,隨著智慧手機近年來日益普及,學生的手機使用給學校管理帶來了諸多麻煩,對很多中小學生家長而言,也成為家庭教育中最讓他們“頭疼”的難題。一旦孩子成了“手機控”,不僅耽誤學習,還讓視力直線下降。
國家衛健委公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兒童、青少年的總體近視率已經達到53.6%,其中6歲兒童的近視率為14.5%,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視率分別高達36%、71.6%和81%。
2020年6月,教育部曾對9個省(區、市)中小學生視力情況進行調查,接受調研的14532名學生,半年的近視率同比2019年底增加了11.7%。其中,小學生15.2%,初中生8.2%,高中生3.8%。
在上海,不少中小學其實早已將手機使用規範納入校規。羅店二中自2017年9月創辦以來就明確規定,學生原則上不能帶手機入校園。除此以外,學校還要求學生在雙休日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以此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引導他們正確使用電子產品。
寶山實驗學校德育主任邵若瑩告訴記者,每年新生第一次家長會時,學校就會明確,只有家長提出申請,學生才能帶手機來校,並且必須嚴格遵守“進校關機,離校開機”的約定。在校關機期間,如學生要聯絡家長,也要透過班主任對接,一旦有學生違反約定,班主任就會聯絡學生家長,取消學生帶手機來校的“權利”。“目前絕大多數學生已養成了不帶手機來校的習慣,真有事要打電話,他們都會去學校門衛室以及教師辦公室尋求幫助。”邵若瑩說。
讓孩子懂得“駕馭”手機,是資訊時代的必修課
其實,手機不僅僅是規範使用的問題,更是教會孩子如何在當下學會真正的自律。“既然資訊時代,無法讓孩子與智慧裝置隔絕,那該如何讓孩子在使用智慧手機時也能做到自律呢?”
為此《通知》明確,學校要透過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併合理使用手機,避免簡單粗暴管理行為。各校要做好家校溝通,家長應切實履行教育職責,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上海市特級校長、市八中學校長周政認為,對學校而言,教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和管理手機本來就是一門必修課。“對於高中學生帶到學校的手機保管問題,我們透過學生會自律部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既可將手機交由班主任保管,也可以在班級還開設‘養機場’,大家把關閉的手機放在‘養機場’裡,放學時再取,這樣既能讓手機在學生的視線範圍內,又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督促。”在她看來,只有學會正確使用和管理手機,將來踏上社會面對新事物時才能做到合理使用、從容“駕馭”。
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民辦打一外國語小學校長卞松泉指出,要管好學生的手機,除了學校發力,家長也須同樣“給力”。《通知》出臺,可以還全國學生一個更為安靜的校園學習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和學生、家長溝通好,一起細化出三方認可的手機管理方案,透過家校緊密聯動,幫助學生養成科學合理使用手機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也許不能很好地遵守約定,但是,學校和家長不能簡單地把他們的手機一收了之,而應先了解他們放不下手機背後的原因和訴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有些家長為圖省事,在放假期間會任由子女無限制地使用電子產品,還有些家長自己也是終日捧著手機不放,是不是能在要求子女放下手機的時候,家長自己也能帶頭先做個表率,透過閱讀、運動等方式充實家庭生活,不在孩子面前做‘低頭族’。”卞松泉說。
作者:王星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市八中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