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要在圓明園建西洋樓?原來是為了這個目的
12月1日,流落在外160年的馬首銅像終於正式回到圓明園,這是第一件迴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馬首銅像是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噴泉主要構件之一。西洋樓廢墟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圓明園遊客最集中的地方,也成為了今天圓明園的園標。其實,處於全園一隅的西洋樓景區,面積僅佔整個園區的2%。當年乾隆帝為什麼要費時費力地修建西洋樓景區呢?
圓明園裡的洋人肖像
乾隆帝一生詠圓明園和在圓明園詠的御製詩有一萬餘首,但卻沒有一首詩是詠西洋樓的。可見,西洋樓一景在太平天子的心目中並沒有什麼位置。那麼乾隆帝修建西洋樓景區僅僅是為了賞心悅目嗎?當然不是。圓明園裡不乏別緻的水法景緻,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在西峰秀色的高水瀑布處安裝的水法,就頗受雍正帝讚賞,這些水法還不斷修理完善。乾隆帝建西洋樓的真實意圖,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回憶西洋樓大水法時,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堂(澤蘭堂)北為西洋水法處,蓋緣乾隆十八年西洋博爾都噶裡雅國(葡萄牙)來京朝貢,聞彼處以水法為奇觀,因念中國地大物博,水法不過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寧造為此法,俾來使至此瞻仰……昨冬廣東督臣長麟、撫臣朱珪奏,荷蘭國使臣等以今歲為朕御極六十年大慶,懇請來京朝賀。鑑其數萬裡外,慕化悃誠,因允其請。已即於臘月到京,新正並與朝賀宴賞,節間令於是處觀看水法,使知朕所嘉者,遠人向化之誠,若其任土作貢,則中國之大,何其不有,初不以為貴也。
乾隆帝的解釋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即中國之大何其不有,就是西洋人引為奇觀的大水法,大清王朝也有,而且比洋人做得更好,使來朝覲者不得不歎服。中國皇帝最想要的是西洋人慕化悃誠,真心向化,至於區區土貢,對天朝上國來說,並不稀罕。
乾隆帝曾自詡為“十全老人”。所謂“十全”,是指乾隆朝十次中外戰役的成功。乾隆展示“十全”的重要場所,即在今中南海紫光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重修紫光閣,並於閣後建武成殿,用以陳設記錄戰爭史實的銅版圖和在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像。至乾隆晚年,紫光閣記憶體放有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平定大小金川戰圖、平定臺灣戰圖等六套戰圖。還有280幅功臣像,包括平定西域準回部的“乾隆御題紫光閣前五十功臣”和“平定西域後五十功臣”;平定大小金川的“御題平定金川前五十功臣”和“平定金川后五十功臣”;平定臺灣的“平定臺灣前二十功臣”和“平定臺灣後三十功臣”等。其目的自然是褒揚忠於朝廷的功臣,以激勵後世。
乾隆這種繪像表彰的做法,其實是始於圓明園的。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廿一日,太監胡世傑傳旨:“諧奇趣東平臺九屏峰背後,現貼西洋來使巴哲格臉像,著郎世寧查在京出力多年,有畫過臉像西洋人配畫十七個。欽此。”二月廿四日,郎世寧將查得的十四個西洋人肖像呈覽。奉旨:“著十四人之內揀去三個,將現在內庭行走郎世寧等六個畫上。欽此。”這樣,那些臣服清朝的來華使臣,包括在朝廷出力多年的各國傳教士,均給予畫像張貼、懸於御園的恩典。
西洋樓景區稱謂的背後
從西洋樓景區的稱謂來看,除諧奇趣、萬花陣、養雀籠、蓄水樓、大水法、觀水法等稱謂系直接命名外,其他景觀的命名,則大有寓意。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的景區中最大一處建築——海晏堂,正樓朝西,樓門前階下為一大型噴水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青銅坐像,按十二時辰順序,輪流自口中噴水一個時辰,正午時刻則所有生肖一起噴水,俗稱“水力鍾”,此次迴歸的馬首銅像即其中之一。海晏堂後“工”字形平臺樓,是附近噴泉群的供水樓。
“晏”為平靜、安定之意,“海”為大海,隱喻為四海,即天下,其中包括中國與外國。樓稱海晏,明顯是取河清海晏之意,即四方平靜、天下太平。
海晏堂以西的另一座石構建築為方外觀,位於養雀籠東側,南向兩層三間西式樓,初時俗稱新建水法殿三間樓,在銅版圖上始見“方外觀”稱謂。《淮南子·本經》中有“戴圓履方”,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方”是地的代稱,“圓”是天的代稱。又,“方”還有方位、區域的意思。《史記·文帝本紀》載“方內安寧”,是說國家安寧。“方外”則指天下之內,中國以外的地方。觀是觀賞,“方外觀”的直譯,即是值得觀賞的外國景物。
再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成的“遠瀛觀”。遠瀛觀位於大水法北面的高臺上,為南向西洋鐘樓式大殿,平面呈倒凹字形。遠瀛觀整體建築全部用優質漢白玉打造,其石柱上的花紋雕刻精緻,栩栩如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給中國皇帝的壽禮——天體執行儀,曾在此處陳列。瀛是大海的意思,王允《論衡·談天》中有“九州之外,更有瀛海”,這裡的“瀛海”與“方外”一樣,“遠瀛觀”的直譯也是天下之內、九州(中國)之外,一處值得觀賞的地方。
所以,整個西洋樓景區建成之後,為什麼乾隆帝連一首詩也沒有賜予,這在“朕即天下,夷夏有別”的乾隆時代,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樓式仿西洋,聖皇聲教彰
乾隆帝為什麼要建西洋樓景區,作為其子其孫的嘉慶、道光二帝,也給了我們明確的解答。嘉慶元年,新皇帝暢遊西洋樓時,曾作《觀諧奇趣水法》:“連延樓閣仿西洋,信是熙朝聲教彰。巧擅人工思遠服,版圖式廓鞏金湯。”
這裡的熙朝,即稱頌當時的清王朝,聲教,即聲威教化,指中國的文化及典章制度等威名遠揚,如《尚書·禹貢》載:“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遠服,原指王畿以外的地方,此指臣服天朝的西洋人。金湯,為“金城湯池”,藉此形容大清王朝的繁榮強盛,天下無敵。
嘉慶帝另有《遠瀛觀》詩一首:“樓式仿西洋,聖皇聲教彰。遠瀛鹹向化,絕域盡來王。可識天威暢,同沾惠澤長。大清超萬古,繼序凜無遑。”
這裡的遠瀛與絕域,都是指極其遙遠的地方;向化,指歸順服從;來王,即古代諸侯定期朝覲天子。如《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作為晚清時代的道光皇帝,雖很少遊覽西洋樓,三十年中他只寫過一首《遠瀛觀述志》詩,但他對西洋樓的理解,與其父祖並無二致。其詩道:“久仰高皇御世模,遠人向化德巍乎。海西琛贐昭王會,天外帆檣萃帝都。垂示不須珍異物,綏徠只為煥鴻圖。孫臣繼緒增兢惕,勉竭精勤守不渝。”
詩中海西,即指海外、外國;琛贐,琛是珍寶,贐指納貢的財禮;天外帆檣,指遙遠的海外諸國的船隻;綏徠,是安撫招致的意思。
道光帝在詩中還有一段自注,他說:“皇祖聖武遠揚,堯天廣覆,流沙西海,重譯來王。於此樓仿西洋,見遠瀛之向化,而引機運水,亦以徵懷柔,至德澤被無垠。予小子景仰鴻圖,勉思繩武,益勖精勤之素志,無忘聲教之誕敷云爾。”
毫無疑問,道光帝的思維,還是一味歌頌其祖乾隆皇帝“聖武遠揚”“德澤無垠”,把西洋樓的建成作為大清帝國“堯天廣覆”“以徵懷柔”和“遠瀛之向化”的標誌。而“予小子”則“景仰鴻圖,勉思繩武,益勖精勤之素志,無忘聲教之誕敷云爾”。這裡無垠,即無邊無際;以徵懷柔的“徵”,為驗證的意思;鴻圖,即宏大的志向,指清王朝的宏基永固、長治久安;繩武,是繼承祖先事業;益勖,愈加勉勵;誕敷,即遍佈意。總之,還是虛驕自傲,幻想著把大清王朝的聲威教化,遍佈於環海內外。
可見,乾隆皇帝建築西洋樓景區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透過這如詩如夢般的奇妙景觀,彰顯大清王朝的繁榮強盛,無奇不有。同時,又把其作為一個露天的大展臺,展示萬邦來朝、四夷向化的生動事例。
所以,乾隆十八年(1753年)四月十六日,乾隆帝御長春園含經堂,賜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並命人引其觀賞諧奇趣水法。(當時遠瀛觀大水法尚未修建)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荷蘭使臣德勝亦在西洋樓瞻仰過圓明園大水法。(此時觀賞的應是遠瀛觀大水法)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英使馬嘎爾尼訪華時,乾隆帝先曾安排其在熱河瞻覲後,於他迴鑾時在圓明園大東門迎接,並在圓明園等處瞻仰,觀玩水法,演示龍舟。不承想馬嘎爾尼因為磕頭問題惹惱了乾隆,最終所有的“瞻仰計劃”都被取消。
但後來的鴉片戰爭史,卻給清朝的統治者們上了難忘的一課。就在乾隆帝取消馬嘎爾尼使團觀玩圓明園大水法的47年後,這個不肯磕頭向化的大英殖民帝國挑起了侵華的鴉片戰爭,結果一紙《南京條約》打開了虛驕自傲的大清王朝的國門。
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在圓明園罹難160週年之際,我們再站在圓明園西洋樓的廢墟前,反思歷史上那不堪回首的一頁,這其中的教訓是我們永遠不能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