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裡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裡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裡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但是有一個問題,便是朱棣死後,難免會產生屍臭。於是為了掩蓋屍臭,楊士奇等人命人在大帳前晾曬鹹魚以此來掩蓋氣味。可此舉也恰恰讓朱高煦、朱高燧起疑,最終硬闖大營,一探究竟。
事實上關於朱棣之死,所謂的鹹魚遮臭,只是編劇腦洞大開、缺乏基本常識之舉。在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用鹹魚遮臭的皇帝,並非烏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第五次東巡。途中病重不治,這位千古一帝死在沙丘。宰相李斯與宦官趙高合流,矯詔扶立胡亥,為了穩固朝局,便以鹹魚置於車輦之中,趕回咸陽。
那麼,朱棣死後又是用什麼遮蓋屍臭的呢?
1422年正月,蒙古韃靼阿魯臺率大軍 犯邊,朱棣領軍御駕親征。隨駕的文官有楊榮、金幼孜等人,太監馬雲,武將則為柳升、張輔、朱勇、薛祿、也先人金忠等人。在聽聞朱棣大軍抵進訊息後,阿魯臺迅速率領軍士逃竄,這也使得明軍無功而返。
隨後,朱棣下令班師回朝。但就在1422年七月十八日,在行至榆木川時,朱棣病逝,年65歲。臨死之前他下詔:“遺詔傳位皇太子,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
但此時擺在大明王朝面前的問題,並不在域外,而在其內。此時的朝堂之上,太子朱高熾監國,但身體不好,又兼之性格仁慈;而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雖已經就藩,然虎狼之心,並不安穩。
因此,如何實現政權的平穩過度也便成為擺在隨駕的太監馬雲、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之間的問題。
當時正值炎炎夏日,酷暑難耐,朱棣的死訊必須嚴格控制,而屍體的處理也便擺在三人面前。至於《大明風華》裡的鹹魚一策,更像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睿智之策。
古人顯然比編劇更加聰慧,三人命人將軍中的錫器融化為水,澆鑄成棺材,將朱棣的屍體收斂入棺材。如此一來,屍體所散發的屍臭也便被置於棺槨之內,不會外洩;同時為了更加真實感,朱棣之一日三餐,仍舊按時送入。
楊榮與御馬監少監海壽火速趕回北京,通報此事。朱高熾則派遣朱瞻基迎喪,如此一來帝位的交接,也便安穩實現。
作為五金——金、銀、銅、鐵、錫之一的錫,在人類的使用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最為出名的怕不是它與銅組成的合金,青銅。青銅器時代更是被認為文明發展的輝煌一頁,我國也早在公元前700年時便有了開採錫礦的記載,而且由於錫的質地軟,可塑性強,因此也被廣泛用於製造生活器皿,類似錫壺、錫燭臺等。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這篇文章,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贊、分享,謝謝!感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