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喜歡熱議的話題,因為教育關係著未來,關係著將來的能力,這是一項長遠的投資,這種投資對於迫切想要改變自身的面貌的人群和國家來說,尤為關鍵。所以,很多發展中國家,對於教育的看重是超乎尋常的。因為他們都知道,未來想要獲得更多,現在對於教育的投入就必須要加強。
然而千百年來人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如何做教育,教育本身應該賦予什麼意義?這些問題卻一直得不到解答,人們在給予教育很重要的意義的同時,對於教育的實行方式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是一項細心的工作,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勝任的。好的教育理念需要施行,然而施行他的人卻是千差萬別,想要讓每一個人都注重科學的教育理念,這條道路比起教育本身來說更加艱難無比。
然而什麼是真正科學的教育理念呢?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說的就是這樣一個話題,如何教育?教育的意義是什麼?老師如何面對學生,學生如何表達自己等等。本片名叫《飛不起來的童年》是一部古巴電影。
南美除了智利以外,基本上都是一幫窮兄弟,這裡作為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古巴,發展之路尤為多艱。古巴是一個農業國,而且經濟不怎麼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內因為貧窮引發的矛盾也就更加的尖銳。本片的主人公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小男孩,他有一個癮君子母親,還有個被稱為是自己爸爸的父親。小男孩要幫助父親養狗,以此來賺錢供養自己的母親。好在這個小男孩遇見了一個真正善良的老師。老師的慈愛給了他童年的溫暖,然而意外卻發生了。
一個偷渡過來的小女孩偽造了學籍證明後,進入到了這個班上,但由於這個小女孩偶然撰寫的一張賀卡卻引發了一場風波。原因在於這個女孩的賀卡內容被認為是宗教矛盾。於是,古巴的教育機構下來調查這起案件。涉事的女孩被針對,老師因為維護這個女孩的表達自由而被迫辭職。臨走之前,老師發表了一段講話,直指了教育有所為有所不為。
本片的核心就在於老師最後的這段演講,這段話基本上說明了這樣的幾個問題,首先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於傳遞知識,而不是刻意的統一學生們的思想。小孩子在特殊的年齡段,自然有著特殊的喜好,這種喜好對於傳遞知識的教育者來說並不是罕見的。小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會很喜歡打鬧,也會和身邊的同學打架等等。但這些都不應該拿來作懲罰孩子的證據。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打架行為不過是一種表達,他沒有成人一樣完善的價值觀理論體系,因此,打架是一種直接的表達,我們應該理解這種表達背後的事情,而不是針對表達本身。
其次,由於小孩子並沒有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因此,孩子用自己接觸到的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教育者應該尊重這種想法,而不是冷冰冰的規定學生的這種表達是否合適等等。因為孩子沒有完善的價值觀,他並不瞭解自己表達的背後是不是有任何的意識形態的不妥。因此,教育者如果僅僅是依靠自己的完善價值觀來判斷一個不具備完善價值觀的孩子,那麼這是教育者出了問題。
老師最後表達的這兩點本質上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還是用成人世界或者是當今世界的價值觀來判斷的話,完善的理論從來不需要懷疑,然而現實中施行理論的時候人們總是會碰壁。理論要實行的基礎在於所有人都認同且執行者毫不懷疑的堅定執行。但現實中的老師這樣的角色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崗位。太多的人並沒有成為道德上的聖人,何以要求這些人能跳出來這個崗位去表達一些自己完成不了的東西。
理想的教育環境下,意識形態不應該成為彼此對立的核心,然而放眼望去,任何國家的教育都免不了意識形態的滲入,我們之所以對於本片中的古巴有所詬病,原因還是在於我們接受的意識形態是西方主導的,站在這個意識形態的大環境中,本片中的“小題大做”顯然是極具諷刺意味的。然而我們卻從沒有思考,西方主導的意識形態就一定正確嗎?這種被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意識形態本身不就是一種入侵嗎?
小孩子的自由意志需要規導嗎?或許應該像老師那樣不做干擾而去理解,然而相應的懲處也不可少,畢竟這不是一種應該鼓勵的行為,即使作為理中客。老師也承認小孩子本身不具備完善的價值體系,正因為如此,一定程度的懲罰有助於他養成這種價值體系,不過不要過度,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老師可以看到小孩子行為背後的表達很不錯,然而教育的成功是個偽命題,因為教育的意義,從來取決於你想要讓孩子們獲得哪種能力?因此,理想很豐滿,完美並不可取。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