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795期)
眾所皆知,韓信是有名的雄才奇將,更是被稱為“兵仙”,時至今日還流傳著“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故事,他極為壯烈的一生最終卻死於非命,關於他的死古往今來一直飽受爭議,那麼韓信到底是功高震主還是確有反心 讓劉邦對他殺心難消?韓信和劉邦,到底是誰負了誰?今天就讓我們去看看他大起大落的故事吧。
羽劍綸巾,破落少兒郎
韓信是漢初傑出的軍事家,千年後的今天,他在軍事上的榮光還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而他少年時候的經歷卻無比慘淡艱難。
那麼他又有哪些艱難經歷呢?
《史記》中講到: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史記·淮陰侯列傳》)短短几句,便把一個活靈活現的少年韓信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他是布衣老百姓,又家貧如洗,更悲催的是,他做官不行,經商不才,連份穩定的工作都找不到,典型的弱勢群體中的一枚。
沒有工作,他連最起碼吃飯都成問題,無業遊民的他只能厚著臉皮去朋友家蹭飯吃,只是若偶爾一兩次也就罷了,天天去人家蹭飯,就是這哥們仗義,這哥們的老婆也不同意啊!天天蹭吃蹭喝的,這哥們的老婆就對他很憎惡,為了不給他吃飯,深更半夜便起身做飯,等到他來了,早就在得意地刷鍋了。看到如此情形,他一氣之下直接與人家斷絕了關係。
他唯一蹭飯的地方也不接納他了,沒飯吃只好去河邊釣魚,可是這位弱勢孤體就連釣魚技術也實在是弱的可憐,總是釣不到魚。河邊有個漂洗東西的老大娘,看他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給他吃。他也就毫不客氣地接過吃了,並向大娘承諾:“我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只是說者有意,聽著無心。老大娘嘆氣到:“我不過是看你可憐罷了!大丈夫自食其力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報答呢”。就連善良的老大娘都對他下如此定論,可想而知,其他人對他的態度之漠視輕薄。
他的少年時期就是在飽一頓餓一頓中度過的。
不同的是,儘管他生活十分艱難,卻愛讀兵法,還有事沒事就喜歡帶把寶劍到處瞎晃悠,而這與他的身份格格不入,引得很多人嘲笑,不過他自己倒自得自樂,頗有點兒丐幫帥哥老大的感覺。
這天,這位帥哥老大沒晃悠多久,一個虎頭虎腦的壯男擋住了他,故意挑釁他,指著他說:別看你個子高,還配戴寶劍,我看你就是個膽小鬼!”不一會兒人們都熙熙攘攘圍上來看熱鬧。這傢伙氣焰更囂張了,對著韓信大聲嚷嚷道:“你不是有寶劍嗎?你如果不怕死的話,就拿你的寶劍刺我,不敢的話就乖乖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堂堂七尺男兒怎能忍受這般屈辱。正在眾人等著看笑話的非常時刻,韓信卻定定地瞅了那個人好久,然後頭一低,從那無賴胯下爬了過去,整條街瞬間鬨笑聲沸騰一片,這件事也不知道沸騰了幾天幾夜。這就是有名的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了。
也許,正是因為他少年時的經歷,讓他更加知道了底層貧民生活的艱苦,讓他更加堅定信念找準時機一定要封侯拜將,成為人上人,成為強者。只有這樣才對得起曾經幫助過他的人,讓別人不敢再隨意輕視傷害他。正是在這種大愛大辱,愛恨之間才讓他有了更強大的改變自己命運的能量和前進的動力。
天降大任,揮斥方遒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人會一直倒黴的,備受鄙夷和恥笑的韓信也終於迎來了他事業的春天。
秦朝末年,全國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這時候已經頗有擔當的韓信同學便毅然決然地佩劍從軍,投入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
只是不巧的很,韓信固然是個軍事奇才,卻苦苦得不到重用,只能不停地跳槽,先投了項梁“無所知名”,好不容易被項羽發現,被拜為郎中(近侍參謀),結果又得不到重用,於是決定背楚投漢,來到劉邦這裡後,仍然得不到重用,就給了他一個外交接待的活兒,結果一個不小心還弄得自己差點兒“坐法當斬”。
還好在人頭落地之前,他喊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漢書·韓信傳》)劉邦的哥們夏侯嬰聽到後感覺此人很不簡單,交流後更加肯定了他的才能,就把他舉薦給劉邦。只是這次劉邦還沒當回事兒,給他安排了個官就又把他晾一邊了。
不知道蕭何怎麼發現了這匹千里馬,蕭何月下追韓信,在他的極力推薦下,劉邦終於任他為大將軍。在交談之後,發現這果真是個人才啊!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漸漸地,劉邦和韓信越來越有默契。韓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大說帶兵應戰策略,劉邦放心地將全部主要兵力交給他統一管理。
從此便迎來了他縱橫睥睨的光輝歲月。
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領漢軍殺出關中,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三秦。
在破魏之戰中,他巧於變通,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俘獲魏文豹。
井陘之爭,他神一般的用兵,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取得大破趙軍,折陳餘,滅趙國。攜此軍威,傳椒而定燕、代的大捷。
淮水之戰,他足智多謀,水淹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
垓下一戰,他擊滅了楚軍,讓不可一世的項王都被迫自刎烏江。
韓信在這麼多的戰爭中,基本上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因此,韓信這個名字,也在光芒萬丈的歷史舞臺上響亮起來。
功高震主,坦蕩化淒涼
韓信這樣的奇才一出場,楚漢之爭便更加熱鬧沸騰了,瞬間劉邦、項羽都黯然失色。而韓信在為劉邦打天下的道路上,立下了蓋世奇功。
眾人皆知,滅齊之戰,是韓信政治道路的一個關鍵點。韓信在攻打齊國之前,劉邦本來派酈食其去勸降的,而他三寸不爛之舌下,齊王本來也同意歸順了。可韓信執意要打,這激怒了齊王,烹殺了這位勞苦功高的說客,平添了老劉對他的猜忌。在平定齊國後,自恃功高,要挾劉邦封他做齊國假王。
這時劉邦正在跟楚國對峙整得焦頭爛額,聽到後,頓時火冒三丈。但為了安撫軍心還是無奈答應了。
顯然,韓信向劉邦索要齊國這一舉動對於劉邦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但是韓信不知道他當齊王實際上是把自己逼上了絕路。齊國是一個大國,韓信當上齊王也就意味著他和劉邦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質變。他由劉邦手下的一個將軍的君臣關係變成了一個獨立的王的對等關係。儘管他當了齊王之後依然對劉邦唯首是瞻,但劉邦卻因此對韓信卻失去了信任。
儘管劉邦也不想處理了這位幫自己打江山的元老,但此人的軍事實力的確讓人捏把冷汗。所以在項羽敗亡後,立即奪了他的兵權,徒為楚王。等到天下安定後,就更忌憚他了。剛好有人告韓信造反,劉邦就來個順水推舟,將計就計將他逮捕,雖然後來赦免了他,卻由楚王降為了淮陰侯,軟禁於自己身邊。這深深地傷了韓信的自尊心,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命運前途。
也是從這時看到了自己現在已經是刀俎下的魚肉了。深感“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史記·淮陰侯列傳》)想想自己為劉邦出生入死,卻落得如此下場,越想越痛恨這個得魚忘筌的小人,便常常稱病不上早朝。《史記》對此記載,韓信“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畢竟,像韓信這麼大成就的人怎麼會不居功自傲,怎會甘心與一些庸人為列,他的這些輕狂和抱怨,得罪了不少人,也讓劉邦面子上過不去,進一步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後來鉅鹿守將陳稀造反,韓信事先與之達成默契,願為內應。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平叛,韓信借病不服從。卻秘密聚集一些亡命之徒襲擊呂后和太子,後來事洩。呂后用蕭何之計策,假稱皇上已平定陳諱,讓群臣前來拜賀,騙取韓信入朝。韓信一來,眾武士一擁而上把他大綁起來,呂后在長樂宮前,以謀反罪名將他殺死。
一代名將就這樣死了。劉邦在得知韓信被呂后誅殺時,表現竟然是“且喜且憐之”,五個字卻表現了劉邦糾結矛盾的雙重情感,劉邦對於解決掉了心頭大患有所釋然,也對這位曾經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將才感到惋惜。
對於韓信之死,那麼韓信到底是功高震主還是確有反心 讓劉邦對他殺心難消?很多人歸結為功高震主。畢竟放眼他在開漢朝之立功實在太大,威望甚至蓋過現在天下的主人,這怎能讓劉邦放心,況且劉邦又是個生性多疑,過河拆橋的小人。
而他的造反雖然一開始並非他本意,但他還是造反了,而如果沒有種種巧合和生存壞境越來越險惡的話,相信他其實是不會造反的。總結原因如下:其一,韓信是屬於忠義一類的性格,對於小恩小惠他都銘記在心,有恩必報。何況劉邦對他有知遇和再造之恩。他在成為齊國王后,剻通多次勸他造反,給他透徹地分析了時代利弊和他的政治前途。而他念及劉邦對自己的恩情堅定拒絕了,畢竟,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對此《史記》記錄了韓信對剻通回覆:“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在他心中,稱王是小,義字為大。其二,他並沒有如此大的野心。
對於他來說,封侯拜相,能夠讓自己成為人上人就足以滿足他膨脹得慾望了。這從他對他母親安葬之地可以看出,他雖志向遠大,僅能同在萬人之上者齊矣。其三,就算他的軍事領導才能再厲害,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他要反的話,未必能佔上風,畢竟劉邦還是留了一手,在他身邊安排了許多親信。
他如此忠義之士,卻在險惡政治的步步緊逼下,為保命和前途,不得不造反,只是遺憾的是,他錯過了造反的最佳時機,在不得不造反時,他明顯實力不濟,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手握重權,位高權重的齊王或大將軍了。在生命終結之際,他或許並不後悔造反,後悔的是沒有早點兒造反,為自己要死在一個婦人之手而不值,但命運就算如此殘酷,他的所有苦澀隨著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遠去了。
真正造就他死亡的,不應該只歸結於劉邦的不信任和過河拆橋,還有他自命功高、恃寵而驕,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隨時局而變,也不懂得明哲保身,太過於光明磊落,嫉惡如仇,最終落得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結語:去過韓信祠堂的人,都知道上面醒目的兩行字眼:“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簡簡單單十個字,卻道盡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存活於善良的漂母義舉,而死於毒婦呂后之手。只可惜,一代將神遠去,他的背後只留下了廣袤無垠的淒涼。(文/劉小勤)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