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獨立寫作業?
關鍵詞:學習 Study
Q:孩子上小學三年級了,可每天放學回家就是不寫作業,非得等父母晚上下班回來,陪著她一起寫。
她寫作業的習慣也不是很好,寫一會兒,就要去翻點零食吃,寫一會兒,又要去上廁所,各種狀況。
以前也經常說她,可是一說她就哭,鬧騰半天,等寫完作業就更晚了,所以,現在也只能由著她,頂多催她兩句,喊她快點。
我每天上班已經很累了,下了班還要陪她寫作業,實在是熬不動,而且我有一些同事的孩子,像她這麼大,早就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了,但她就是不行。
要怎麼才能讓她獨立完成作業?
簡簡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要一步步發展。經常有父母諮詢我時,總是恨不得要一個錦囊妙計,能夠一招就靈。
這是不現實的。
孩子確實應該獨立完成作業,為自己的學業負責,但現實中,父母常常採用的是兩種極端的做法,反而阻礙了孩子的能力發展。
一種是希望孩子立刻、馬上、現在就獨立。不止一位媽媽跟我吐槽過,從孩子上學開始,她就想培養孩子獨立寫作業的習慣,結果每次孩子都答應得好好的,最後卻總是做不到。
大部分媽媽在這種時候都會特別惱火,“你都答應我了,怎麼總是不做呢”,“這孩子還學會敷衍我了?”
但其實,媽媽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沒有達到完全獨立去安排這一切的程度。
絕大部分孩子,這一刻的感受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也很想做好,也希望當個好孩子,可他暫時做不到。
這真不是孩子找理由推卸責任,而是有生理基礎的。
根據腦科學的相關研究,大腦中,負責計劃、管理、決策、思考等高階功能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5歲左右才能發展成熟。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的這部分大腦功能得到充分的鍛鍊,相應的能力也會發展得更好。換句話說,孩子的體驗和經歷在不斷地塑造著他的大腦。
如果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看到孩子做不到,就一味地批評、責罵,反而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孩子也會覺得,“我真差勁”、“我就是做不到”。
另一種極端則是事無鉅細地替孩子安排,甚至像個監工一樣,整天從頭到尾地盯著孩子學習和寫作業。
父母看到了孩子暫時沒有這個能力,於是,也徹底剝奪了孩子去嘗試、去發展自我管理能力的機會。
或許是因為覺得“孩子只要長大了就好了”,也或許是在無意識中跨越了邊界,與孩子融合成一體。總之,父母成了孩子的手和腳,甚至是大腦。
在這樣的“陪學”過程中,孩子的自我會不斷萎縮,“反正自己的意志不重要,說了也是被否定,都聽媽媽的好了”,“我什麼都做不好,還是聽媽媽的安全”……
之前有位媽媽諮詢我,說孩子不肯動腦,什麼事情都依賴著媽媽安排,如果媽媽不給指令,她就完全不知道要幹嘛。媽媽對此很著急。
我問這位媽媽,以前你有沒有讓孩子嘗試過自己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呢?
這位媽媽說,“以前孩子年齡小,什麼都做不好,當然都是我來安排了,可現在,她長大了啊,我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想法,可她就是依賴成習慣了。”
所以,孩子的很多能力,真的不是“長大了就好了”,關鍵還是長大的這個過程,他有沒有得到足夠的機會去鍛鍊、去發展。
比如,剛上小學的孩子,可能暫時還沒有能力獨立管理好自己的作業和學習,剛開始的時候,他需要父母幫他安排、給他指導。
慢慢地,他開始熟悉學習是什麼,寫作業是怎麼回事,父母就可以陪著他一起來做學習計劃。
你們可以商量,每天放學後是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還是先寫作業再玩?
絕大部分父母會覺得先寫作業再玩才踏實,但實際上,先玩一會兒,有助於孩子釋放一整天的學習壓力和緊張情緒,反而更有利於孩子寫作業的效率。
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你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然後看看哪個方案最優。
這個時候,你其實就是在把主導權慢慢地向孩子讓渡了,你只是從旁協助,給予情感支援和必要的引導、幫助。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是一味地服從安排,他也主動參與到了自我管理的過程中。慢慢地,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等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大概也是10歲、11歲左右的年紀時,他完全可以具備獨立完成作業、為自己的學業負責的能力。
當然,這個時候,他依然也會犯錯,你也別急著懲罰他,跟他一起復盤討論一下,問題出在哪兒了?有什麼改進方案?有了具體的想法,先別管其他,試試再說。
從你的問題來看,孩子已經三年級了,但依然不具備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說明之前一些陪伴孩子學習的方式,確實存在不當之處。
但也不要太擔心,從現在開始培養,依然來得及。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沉得住氣,慢慢地後退半步,再後退半步,直到最後完全退出。
另外,你也提到,孩子總是要等到父母回來,才開始寫作業,還有在寫作業過程中存在一些拖延、磨蹭的情況。
這個時候,也需要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可能是平時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過少,孩子把“陪伴作業”當成了親子互動的時光來珍惜。
如果是這樣,多跟孩子玩,多和她有一些親密的互動,滿足孩子的這部分心理需求,也會有效改變孩子的行為。
- 今日坐診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遊戲育兒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親子關係顧問
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