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法蘭西國王除了在其領地內部能夠得到資產階級的支援之外,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得到羅馬教會的支援。
中世紀中期的教會勢力很大,教皇的權力甚至超過了皇帝、國王,雙方經常發生政教鬥爭。但在中世紀早期不是這樣的。
基督教早期只是一個民間的教會,信奉異教的羅馬皇帝不去找他們的麻煩,他們就該感謝上帝了。
所以這些信徒們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自己募捐去維持教會的日常運作,比如抵禦敵人的入侵,給弱勢群體,像是病人、窮人、老人提供援助。
後來教會將這個時期視為基督教最純潔、最美好的時代,除了有宗教意義之外,也是因為這個時期的教會完全不依賴任何的世俗權力。
之後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變為了國教,這樣雖然羅馬皇帝能夠幫助他們打擊競爭對手,也給他們提供了各種福利待遇。
但正因為如此,教會也成為了羅馬皇帝的傀儡,在教會習慣於受到羅馬皇帝的保護後,教會的自我組織能力就變弱了。
所以基督教會在阿拉伯人來了之後就表現得軟弱無力,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自我保衛的意志了。
在羅馬帝國崩潰後,教會散落到蠻族世界。
這個世界裡,充滿了各種自己打仗自己封爵的蠻族武士。
他們在最初是很不習慣的,非常希望拜占庭能夠打回來,重新保護他們,為他們提供秩序。
所以在中世紀初期,基督教會是混得很慘的,今天日耳曼人打過來了,明天維京人打過來了,後天匈牙利人又打過來了。
於是天天祈禱:
哦,我的上帝啊,請求你拯救我們免受這些蠻族之害吧,羅馬皇帝趕快回來,給我們提供和平和秩序吧。
但羅馬皇帝一直躲在君士坦丁堡,回來那兩次在義大利燒殺搶掠,比那些蠻族還野蠻。
既然基督教會正宗的皇帝不回來,那麼他們就只能在這些蠻族頭領中選擇一個比較強大的,希望他能夠代替羅馬皇帝,保護我們這些沒有武裝的老百姓,為我們提供秩序。
於是他們就擁立了查理曼大帝或奧托大帝,把羅馬皇帝的封號給他們,希望他們在得到這個神聖的封號後,獲得教會的精神力量支援,能夠維持世界的和平。
遺憾的是,查理曼和奧托大帝死後,各領主之間又開始了相互爭戰。
這時,法蘭西國王卡佩家族希望利用教會的力量把自己的合法性提高,把繼承權進一步穩定下去。
繼承權是和婚姻制度有密切關係的,比如一個國王精力比較旺盛,經常離婚或是找小秘,留下一堆私生子,那他的繼承權就不會很穩定。
如果他比較虔誠,虔誠這個詞放在中世紀就相當於我們說有道德差不多。
你說一個人虔誠,就是說他不會去外邊亂搞,留一大堆的私生子,他在牧師的見證下,在教堂娶了某個女人當他的妻子,就會一直對這個女人盡忠,只和這個女人生孩子。
這樣在他死後分財產和領地的時候,就不會出現一大堆私生子跑出來找他要財產和領地,那麼繼承權就會很穩定。
在他領地下的臣民也能享受和平和安定的生活,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國王是一個虔誠的領主。
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但是有些領主的精力可能比較旺盛,表現得不是這麼虔誠,而卡佩家族相比於其他領主,就是表現得非常虔誠。
也就是說,他們和教會合作得很好,願意接受教規的約定,不去外面亂搞,其內部政治也比較穩定。
而教會也願意看到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出來做國王,這樣對維持秩序,保護國際上的和平,也是非常有利的。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教會和卡佩家族相互支援,也對後來歐洲理想君主制模型起了很大的塑造作用。
儘管理論上最初的法蘭克那些國王領主,也皈依了基督教,但他們在私生活方面仍然是比較混亂的,王后和情婦之間為了爭奪繼承權,經常搞宮廷陰謀,謀殺皇子導致王統斷絕。
而卡佩家族,不是說絕對沒有私生子,但是他們明顯剋制得多,也對婚姻的神聖性看重得多,教會也非常樂於看到這一點。
王室與教會相互尊重和支援的結果,就是增加了王室的神聖性。使“君權神授”壓倒了“君權民授”。
我們在第一篇講,日耳曼剛剛征服羅馬的那個時代,這個時代的國王或領主是由全體武士選舉出來的。
如果國王的兒子仍驍勇善戰,可以再次選舉他。
但從原則上講,國王是領主們選舉產生的。
而卡佩家族的王權不僅僅是各諸侯選舉產生的,卡佩家族當上國王后這個選舉權並沒有被取消。
只是卡佩家族的繼承權一直很穩定,每一位國王都有一位正統太子繼承,因此選舉就逐漸流為一個形式了。
因為在有一個現成的太子做繼承人的情況下,其他家族就不太容易和已經佔據國王的家族競爭了。
況且當時國王也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權力,所以大家只是形式上投個票,大卡佩死了,小卡佩當國王,所以法國有句諺語叫“國王已死,國王萬歲”。
就是在宣告老國王死亡的同時,也宣告了新國王的繼續。
與此同時,君權神授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高,對於初期權力不穩定的王室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君權民授就像是早期卡佩家族一樣,因為法蘭克王室繼承者比較懦弱,外加自己表現比較勇武,就可以把原來的王室取而代之。
但如果君權神授,就等於多了一層保障,就不太被容易取代。
所以卡佩家族早期是非常強調自己是虔誠的基督徒的,強調這一點,他的王統就更有保障。
和那些婚姻比較混亂,又沒有教會支援,那麼虔誠的法蘭西國王,就有了更大的優勢。
基督徒們想要和平,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連教會都認可的法蘭西王國。他們會認為法蘭西國王一定是靠得住的,能夠為人民提供和平的君主。
這就是法蘭西王室的第二個優勢,第一就是得到了資產階級的支援,第二就是得到了教會的支援。
歐洲君主制模式就是來自卡佩王朝,英格蘭、匈牙利、波蘭、西班牙王國都是按照法蘭西的模板塑造的。
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法蘭西國王的虔誠,還給他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圖盧茲領地。
因為圖盧茲伯爵縱容了的第一次的宗教改革,成為了教會的死對頭,然後教會發動十字軍去討伐圖盧茲伯爵。
法蘭西國王基本沒出什麼力,但因為他是最虔誠的基督教國王,在打敗了圖盧茲伯爵後,那些新領主,為了使自己的領地合法化,都請求加入法蘭西王國,讓法蘭西國王承認是他們的宗主。
於是法蘭西王國的勢力範圍就擴張到了中部的圖盧茲地區。
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這就影響到了未來法蘭西的發展方向,因為最初的法蘭西是一個日耳曼系邦國,他和地中海圈的拉丁系邦國沒什麼聯絡。
如果法蘭西王國的勢力沒有延伸到圖盧茲,那麼法國只能向北發展,成為一個純粹的日耳曼系國家。
但是因為法蘭西王國兼併了圖盧茲,打開了通向地中海的道路,在地中海商業方面有了一定的利益,因此就變成了一個南北雙向發展的半日耳曼、半拉丁的國家。
但這也使法蘭西未來發展方向很不穩定,法蘭西既是海洋國家又是內陸國家,既是大西洋國家又是地中海國家。
英國可以說就是一個純粹的的大西洋國家和日耳曼系國家,西班牙是一個拉丁國家和地中海國家,他們的政策都是很穩定的。
而法國既想向內陸方向發展,走大陸霸權,又想走海洋方向,又想向地中海方向,一直沒有一個連貫的政策。
這也是之後法蘭西稱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如果按照當時直接考慮來說,法蘭西吞併圖盧茲,的確是佔了一個大便宜。
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法國最後的一個優勢,也是非常法蘭西王室特徵的,就是繼承權制度。
早期的日耳曼部落的繼承權是非常混亂的,法蘭克王國因為繼承權,嫡出和庶出經常殺來殺去。
幼子長子之間的奪嫡鬥爭,不斷引發宮廷血案。
但是卡佩家族很早就確定了正統繼承權,使他們享有類似周天子對其他沒有宗法制度諸侯的優勢。
在他們當上國王之前,就確定了長子繼承權。
最初的時候這個制度是習慣性的,不是正式的,並沒有明確排除女性和幼子繼承權。
只是公爵會有意識地培植自己的長子,把一些領地封給長子。
包括英國這方面的制度就是從法國學來的。
英格蘭國王在世的時候,國王就封他的長子做威爾士親王,把這一塊非常重要的領地交給他,讓他樹立起自己的威信,這樣在國王駕崩後,太子繼位就比較容易。
這個制度就是首先在卡佩家族推行的,卡佩家族當上法蘭西國王后,透過聯姻擴大自己的領地,先是把太子在自己的領地鍛鍊一陣後,再把太子派到剛透過聯姻或征服的新領地。
這些領地多半是很民風彪悍,難征服的地方,如果能鎮得住局面,那麼父王就對你放心了,再面對其他大諸侯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
而且最初卡佩國王都是有兒子的,在有兒子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會讓女兒繼承王位的。
只有在一個王子都沒有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讓公主繼承王位。
因為當時國王的主要職能就是戰爭,國王是要上前線衝鋒陷陣的,而女人一般是不能打仗的,讓女兒繼位,就等於是讓女婿繼承了。
而英格蘭國王有娶法國公主的傳統,女性有繼承權,就等於英國國王可以繼承法蘭西王位了。
像伊莎貝拉王后就是腓力四世的女兒,她嫁給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如果女性有繼承權,那麼英格蘭國王就可以繼承法蘭西王國的王位了,而外來國王很可能引發政治洗牌。
所以法蘭西國王在腓力四世以後的繼承權鬥爭中,採取了排除女性繼承權的做法。
法蘭西國王召集各諸侯會議,確定了薩利克法典,就是為了排除法蘭西王室內部的女性繼承權。
而其他諸侯的顧慮,就是他們不像是卡佩家族那樣受上帝的保佑,總有很多兒子,那麼我們領地就很有被王室吞併的危險。
卡佩家族自認為虔誠而受到上帝的保佑,包括其他領主也認為法蘭西正統王室是受到上帝保佑的。
就是因為卡佩家族早期兒子特別多,所以繼承權也不容易引起糾紛。
而其他領主,接二連三隻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嫁給了英格蘭國王,那麼之後這塊領地多半就會歸英格蘭國王了,如果嫁給神聖羅馬皇帝,就會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總之會引起無窮無盡的糾紛,領地上的政治局面也會變得極不穩定,不斷因為繼承權而發動戰爭。
按照當時的觀點,只有女兒沒有兒子,那就是說明上帝不保佑你,就說明你不夠虔誠。
而卡佩家族代代都有王子繼承,這就說明,他的家族足夠虔誠,因此上帝特別保佑他們,所以卡佩家族更有當國王的資格。
而卡佩家族,包括波旁家族後來衰弱的時候,就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兄弟接連當國王,但都沒有兒子。
老國王三個兒子,老大繼承王位沒有兒子,然後弟弟繼承王位,又沒有兒子,然後老三繼位還是沒兒子,於是王朝就此中斷。
那麼按照中世紀政治理論來說,就是你們家族已經不受上帝的青睞,氣數已盡,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為了消除這些領主可能沒有兒子的顧慮,之後經過了很複雜的談判,最後達成了協定。在王國這一層面只能由男性繼承王位,但是在下面領主這一層面,各國實行各國的習慣法。
這就類似,假如美國不允許女人當總統,希拉里沒有資格當選,但是各州沒有這樣的限制,希拉里雖然不能當總統,但是可以當州長。
法蘭西王國在這次相當於立憲會議的諸侯會議中,就是為了排除女性繼承權,國王只能由男人當不能由女人當,就可以了,這對各路諸侯也是有利的。
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法蘭西王室對比其他諸侯就是這三個優勢。
第一,他們能得到資產階級的支援,第二,他們能得到教會的支援,第三,長子繼承機制確定穩定的繼承機制。
這三個力量使法蘭西最終能夠削平群雄,最終把法蘭西王國變成一箇中央集權王國。
法國的勢力也逐漸超過了其他各路諸侯,確定了歐洲霸主地位,那麼這個霸主在未來為什麼始終競爭不過英國呢?
我們下次再說。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311 字。

轉載請註明: 革命之源(三):法蘭西王國是如何成為歐洲大陸霸權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