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9期:
我們繼續脫離劇情說歷史,整場甲午中日戰爭,大清輸得很慘,而且全世界都知道大清輸了,只有大清百姓還在勒著腰帶慶祝勝利。
不管是戰前對日本的藐視,還是戰中對戰況的瞞報或謊報,亦或者戰敗後對大清百姓的愚弄,都透露出,大清真的爛到根子了。
但,清廷腐敗落後被打,最終遭殃的還是百姓,所以對於國民來講,當然不願意大清被打敗。那麼,我們不妨推斷一下,如果用上帝視角來看這場戰爭,大清究竟有沒有勝利的可能?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9期:如何才能避免甲午戰爭的失敗?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寧死不簽約便可!
一、
先分析第一個假設,假設清朝拒不求和,一直跟日本人死磕下去,那麼結局會如何?
當時的情況是,大清的海上力量已經被消滅殆盡,只剩下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幾條小破船,對日本艦隊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
而陸軍這一塊,幾乎毫無招架之力,一瀉千里,從朝鮮一路退到了山海關,整場戰爭都被人家追著打。究其原因,還在於舊的軍隊指揮體制,在新式陸軍的衝擊下,根本無法匹敵。
實際上,大清的陸軍裝備並不比日軍差,只是種類太多,亂七八糟,這也是有資料可以查的。關鍵是清軍無法組織龐大的軍團作戰,他只能是一波一波趕到前線,以幾千人為單位,再多了,根本指揮不動。這樣也就導致牙山之戰、平壤之戰、旅順口之戰、威海衛之戰,均是以少抗多,敗得很慘。
直到牛莊之戰,劉坤一才組織了3萬人的軍隊,並且在後勤充足的情況下,好好跟日本幹了一架,這才穩住了陣腳。
究其原因,還在於清軍能打仗的就那麼幾萬人,還是地方團練起家的,就這麼點寶貝,還分成了幾千人一組。包括之前的中法戰爭,跟阿古柏的戰爭,還有這次甲午戰爭,其實都是這些人去打的。
這些靠宗族關係籠絡起來軍隊,要跟具備現代化動員力量的,數倍於自己的日軍作戰,根本沒有勝利的希望。而且消耗太大,後續士兵根本供不上,這還沒有對比訓練,陣型,士兵素質因素。再加上軍費耗費巨大,清政府根本無以為繼,所以,繼續打下去清軍是毫無勝算的。
二、
既然硬戰不行,那能不能遷都,然後繼續跟日本人死磕,耗死他們呢?
遷都,就這麼幾種遷法,回滿洲發源之地東北是不可能了,那裡已經歸了日本,那隻能是往西或者往南跑。
結合八國聯軍進攻京城後,慈禧帶著光緒帝往西跑的情況,這個場景只會是提前發生。而且在八國聯軍進犯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等大臣跟西方列強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只要慈禧帶著光緒帝往西跑,也預示著清軍戰敗,那麼東南互保很有可能會提前發生。等到清廷徹底耗光了軍費,軍隊,南方很可能會獨立,到時候張之洞甚至會被推選為總統,然後,清廷會困死在陝甘。
而日本佔領了東三省,必然損害到了俄國的利益,要麼日俄兩國攜手打清朝,到時候俄國佔領黑龍江和吉林北部,而日本佔領遼寧及吉林南部。要麼兩國直接幹起來,日俄戰爭提前爆發,畢竟日俄合作只是暫時的,早晚還會打一架。
除了日俄以外,英法德美也不會坐視清廷被日本戰敗,他們也會急忙出來劃定自己的地盤範圍。甚至會給日本以警告,劃定一條線,比如山海關,勒令日本不允許越線。
而在其他地方,則培養自己的勢力,這時候的清朝會變得四分五裂,各地紛紛獨立,軍閥混戰也將提前發生。畢竟,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已經大大打擊了皇權,鎮壓也是依靠各地漢族官僚武裝,再加上洋務運動後,各地都有了獨立的財權,清廷根本控制不住地方。
所以,如果清朝跟日本死磕到底,在拖垮日本之前,自己就先垮臺了。還是沒有打贏的希望,當然,也不會被日本滅國,只是國家會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三、
那麼,清朝統治者到底該怎麼做,才有可能打贏日本呢?
其實,清朝廷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無能,以及頑冥不化,其實當時的他們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鴉片戰爭敗了,他們總結是人家工業化水平高,好,咱們搞洋務運動,於是官辦企業出臺;中法戰爭海戰敗了,他們總結人家是船堅炮利,好,咱們建水師,買軍艦,於是三大水師建成了;甲午戰爭敗了,他們總結是體制不行,好,咱們也維新變法;八國聯軍侵華了……
清朝要想打敗日本,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時間要倒退十年,回到1885年。這一年,北洋水師的定遠艦和鎮遠艦開回了大沽口,正式入列,此時北洋水師的軍力達到巔峰。
1886年朝鮮內亂,這時候清政府出兵鎮壓,順帶威懾了一下日本,隨後派出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日本長崎,由此引發了長崎事件。
這場事件的起因是北洋水師官兵上岸尋花問柳,結果跟日本警察起了衝突,激動的清兵衝擊警察局,還刺傷了一名日本警察。隨後,北洋水師把軍艦主炮對準了長崎市,這下子把日本嚇壞了,不僅放了人,還賠禮道歉並賠款。
在這場事件中,北洋水師副提督,也就是英國人琅威理,建議李鴻章,直接開炮殲滅日本海軍,但被李鴻章拒絕了。
後來在談判的時候,有人建議李鴻章用北洋水師做後盾,武力震懾日本,仍然被李鴻章拒絕。
再到後來,還有人建議,跟日本斷交,並撤回公使,還是被李鴻章拒絕了……
強烈懷疑李鴻章當時是不是收了日本人的錢?
四、
這個事件,深深刺激了日本人,日本的軍方就提出了征討大清國方案,同時提到:
“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隨後的這些年,日本把60%的財政收入用於發展海軍,到1893年,日本天皇甚至從內廷掏錢,全體日本人捐款買軍艦。
說一組資料:
在1890年的時候,北洋水師二千噸位的戰艦就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還有鎮遠和定遠這樣的超級鐵甲艦。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以上的只有5艘,總噸位17000多噸,這可是三分之一還多的差距。
以上還是刺激了日本四年後的資料,實際在1886年的時候,雙方海軍實力差距更加懸殊。所以,長崎事件,是北洋水師唯一一次全殲日本海軍的機會,日本準備甲午戰爭足足準備了十多年時間。而清廷卻把開戰前的十年生生荒廢掉了,既沒有更換武器,也沒有新購戰艦,就這樣錯失良機。
如果當時幹掉了日本海軍,然後透過北洋水師封鎖日本沿海,只要他們造出軍艦來,就予以殲滅,斷了他的海軍夢,逼著他們求和簽約,也就不會有後面的甲午戰爭了。
不要講日本陸軍多麼厲害,他們是厲害,可是他們是島國,沒有軍艦,游過來嗎?
你以為西方列強會來阻止?
當然不會,那個年頭,拳頭硬才是硬道理,畢竟當時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甲午戰爭打完,也沒見西方列強同情大清啊?
五、
可是時間不會倒流,大清錯失了這個良機,還有其他機會獲勝嗎?
有,不過這次機會需要把《雍正王朝》中類似神秘道士的人物請出來,才有勝算,這是什麼套路?
勝利的關鍵點在於日本人制定的“直隸作戰計劃”之中:
這個計劃是日本陸軍總司令山縣有朋制定的,在長崎事件後,也是他建議日本馬上強化海軍的。
直隸作戰計劃講的是,如果清廷不投降,那麼直接派陸軍在直隸登陸,在京津冀地區跟清軍決戰,一舉打敗清朝。
在《馬關條約》簽訂時期,伊藤博文講過:
“若不幸此次談判破裂,則我一聲令下,將有六七十艘運輸船隻搭載增派之大軍,舳艫相接,陸續開往戰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
如果在1895年4月17日時,李鴻章拒絕簽訂《馬關條約》初稿,那麼日本真的會進攻,此時冰凍已除,參考八國聯軍從大沽口登陸的情況,日本也會從那裡登陸。
日本全軍出動,怎麼也得派4、5萬人吧,從準備到登陸結束,怎麼著也得十天半個月去了。
而1895年4月28日這一天,渤海灣那裡發生了什麼呢?
沒錯,神風來了,當年蒙古幾次進攻日本,都是被神風給搞得全軍覆沒了,這次日本也會嚐到神風的威力。
六、
因為條約的事,光緒帝是茶不思飯不想:
“以和約事徘徊不能決,天顏憔悴。”
更重要的是駐紮在津沽一帶的清軍,遭受了暴雨和海嘯侵襲,馮玉祥曾經在津沽一帶當兵,他回憶道:
“颶風襲來,立刻發生海嘯,大風大雨,翻江倒海。海浪拼命地往陸地上奔騰傾注,低窪的地方都成澤國。”
“竟日夜風狂雨暴,海水漫溢,衝潰宏存、宏字、定武等十營,鐵路不通,電線四路俱不通。”
正是因為這場暴雨、颶風和海嘯,讓清軍迅速潰敗,整整十營軍隊全軍覆沒,撐到5月2日,光緒帝才不得不在《馬關條約》上簽字:
“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奮筆書之。”
假如,大清國有人算出了這場颶風加海嘯,提前撤出所有清兵,靜等實行“直隸作戰計劃”的日軍來襲。屆時,他們有一半人登陸,有一半人還在海里,海嘯一來,一掃而空,全都給丟進了渤海灣。
這才是,清軍能打贏日本的唯一機會!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9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