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 理(教育研究者)
日前,有媒體援引遼寧省教育廳的訊息稱,遼吉黑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聯合發文,推進普通高等學校開放辦學,在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聘、協同創新、國際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構建三省一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這意味著,500名高水平教師可跨省互聘,30萬名大學生可跨校修讀1000門精品課程。
允許學生跨省跨校修讀學分,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到多所大學上課,獲得更多的課程資源。這需要學校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互認學分,學生不但可以透過修讀另一學校的相關課程來獲得大學畢業所需學分,也可以在獲得足夠課程學分的情況下取得輔修學位、雙學位。這種打破藩籬、推進校際合作的教育改革,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修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不過從現實來看,各地雖然都有一些推進本省內大學生跨校選課修學分的探索,但還未能有效開展起來,做得好的也並不多。跨省修讀學分,操作更復雜,或將碰到更多問題,比如物理距離更遠,學校由不同教育部門管理。如何調動學校推進此事的積極性至關重要。要解決這一問題,倒是可以採用“線上授課+線下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或者可推出交換生制度、短學期制,如學生可在暑期學期選擇到其他學校上課,獲得在不同學校學習的體驗。
要實現以上目標,需要高校推進內部教學管理改革,創新課程體系,從根本上說就是重視人才培養。辦好中國高校,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振興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推進跨省跨校選課的前提,必定是要搞好本校教育,否則就會停留在表面,流於形式。
在具體推進中,還可發揮第三方平臺與第三方專業認證的作用,由第三方平臺整合各校可共享的精品課程資源,由學生選修。對於各校的課程,要按一定的質量標準進行專業認證,以此確保所有共享課程資源是“等值”的。現實中,經常存在普通院校認可重點院校學分,重點高校卻不認可普通院校學分等類似現象,這就是因為缺乏專業認證體系,轉而選擇按學校身份進行認定。這勢必會侷限跨校選課修讀學分的推進。
跨省跨校修讀學分的探索具有開拓意義,下一步需更多細緻的操作讓其不打折扣地落地。這也將為其他地區推進高等教育資源開放與共享提供有益借鑑。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23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