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孩子步入小學意味著以玩為主的時期即將過去,學習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到了這個階段,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慌了神,不知道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孩子做些什麼才對學習更有益,“多刷題還是多閱讀”成為如今大家關注的焦點。
小表弟阿楠今年9歲,在讀三年級,他擁有同齡孩子的共同特徵——頑皮好動,很挺聰明的一個孩子。楠楠的父母即舅舅舅媽,對阿楠的學習抓得很緊,除了必要情況電腦從不給他碰,他玩樂的時間很少,一直被父母要求“多刷題,多做題”。
有一次去舅舅家吃飯,當天正好阿楠的數學測驗卷發下來,其實他的分數還挺可觀的,可是舅媽非常不滿意,一直只針對分數不針對具體問題的在批評表弟。我把卷子拿過來一看,發現阿楠的數學確實不錯,比較複雜的計算題都是滿分,錯的都是一些很簡單的問題。
然後我有個驚人的發現:如果這道題是純數字和運算,表弟絕不會做錯;如果一個問題,哪怕再簡單,只要是用文字表述出來的,他就不能保證完成得很好了。如此結論就很明顯了,阿楠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偏差,做錯題也並不是因為粗心,而是因為讀不懂題幹。
小學階段存在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有些孩子很少閱讀,考試分數總是很高;而養成閱讀習慣,經常讀課外書的同學在考試中成績並不理想,於是便出現了“閱讀無用,刷題才能快速提高成績”的言論。
然而事實上,“多刷題”就能實現快速提高學習成績實則是一種假象,而這種假象一般只能維持在小學階段,到了初中差距就顯現出來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小學考試基本都是在考課本上有的東西,並非“語文水平”和“理解能力”,只要把書本內容讀熟背熟,就能在考試中輕鬆獲得好成績。
然而進入初中以後,考試內容和課本的聯絡程度越來越弱,這時候閱讀量和成績的相關性就顯現出來了,比如初高中語文考試中除了幾段古詩詞和文言文,其餘多數內容都在課本中找不到蹤影,此時考察的才是孩子真正的語文水平,即孩子的閱讀累積量。
閱讀亦需要“放長線”,這不是當下就能得到收益的一件事,不過只要把孩子的閱讀興趣激發出來,並且堅持下去,那麼不管是對將來成績的提升,還是精神世界的豐富、眼界的拓展、價值觀的完善,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嘗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