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出臺至今已逾百日。全國1.56億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的日常因此而變,教培行業、資本市場等相關方面也迎來了深度變革。
眾所周知,“雙減”政策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日趨嚴重、廣大家長紛紛加入教育“軍備競賽”的背景下出臺的。在筆者看來,這百餘日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中小學校普遍建立了作業統籌管理制度,作業量得到了有效合理壓減,孩子們擁有了更多的閒暇時光。比如,北京市98.62%的學校確保學生每天作業時間不超標,超95%的學生表示自己能獨立完成絕大部分作業。對此,現實體驗也提供了佐證。在“雙減”之前,週末小區裡鮮見孩子玩耍,因為大家都在上培訓班,而近幾個月,孩子基本下樓就能找到同齡玩伴了。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與孩子普遍開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家長群體有喜有憂。具體來看,那些被裹挾進“教育內卷”的家長終於鬆了一口氣,不用擔心因為沒有報班而給孩子拖後腿,也不必憂慮會不會因為培訓過多而導致孩子身心俱疲。對這部分家長來說,“雙減”幫助他們把孩子拽回教育原來的軌道當中——學校是學科教育的主戰場,家庭是心智教育的主基地。與此同時,也有些家長在猶疑,他們習慣了依靠培訓機構來協助開展教育,如今則有點無所適從,也為孩子的成績擔心。而其中的“堅定派”正在尋找新的形式,如眾籌家教、駐家輔導、線上學習等等。
作為改革之下的另一個重要利益主體,中小學教師明顯感受到了壓力的增加。以往孩子們三點半放學,教師利用其後時段批改作業、備課、進行教學研討。如今,各學校一方面要求教師調整作業的數量和形式,同時在原有師資的基礎上增設了大量的課後服務活動,客觀上為教師增加了工作任務。而對於課後服務的形式和質量,評價實則褒貶不一。大部分學校都是“5+2”模式,即每週5天都要開展課後服務,每天至少2個小時,組織了課業答疑輔導、體育鍛煉、勞動實踐等活動,但機械落實、內容單一、學生可選擇性不強等問題也客觀存在。
“雙減”是從國之大計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根本指向在於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這場深度改革是整個社會教育文化傳統和老百姓教育行為習慣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而註定要在動態調整中達致目標。眼下,開局起步可謂平穩有序,接下來還是要圍繞教師和家長兩大關鍵責任主體做文章。就前者來說,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引導和投入力度,比如推動部分優質教師資源合理輪崗,對開展課後服務的教師團隊給予合理補貼,吸納教培市場有影響力的教學名師,等等,提高校內教師的獲得感,補齊學校開展課後服務的力量缺口。家長們則要繼續調整心態,搞清楚自己培養孩子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從高分訴求,到名校情結,這些歸根結底是為孩子的幸福積攢籌碼。但是,“高分+名校”不是獲取幸福的唯一途徑,只能說是影響孩子成長的諸多變數中的一個顯性變數。也恰恰是因為其“顯性”和可操作性,加之資本的推波助瀾,常被家長當作唯一的變數。“雙減”政策這一外力,其實也是在幫助廣大家長重新認識教育。
總的來說,“雙減”之路,其修遠兮。家庭、學校等多方齊心協力,才能讓改革走向深入,進而讓教育迴歸本真,讓孩子獲得長足的能力與幸福。
(作者李航敏 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李航敏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