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是明朝的奪嫡之戰,朱棣透過此役奪得皇位,成為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後,對忠於建文帝的大臣大肆屠殺,殘忍至極,並創造了許多新詞,如“誅十族” 和“瓜蔓抄”等等。
鐵鉉在靖難之役中,鎮守濟南,阻擋住了朱棣的多次進攻,朱棣對其恨之入骨,最後不得已只好繞道而行,朱棣即位後,將鐵怰凌遲處死,鐵鉉的父母被髮配到海南,長子充軍,次子做了官奴,後來被虐待而死,三十五歲的妻子楊氏和僅四歲的女兒也被籍沒為奴,淪為樂戶。
鐵鉉的遭遇可謂慘亦,盛庸也是在靖難之役中湧現出來的名將,他也曾多次打敗朱棣,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盛庸,字世用,江西樂平臨港鎮古田下堡村人,生於元朝末年,雖出身行伍,但是文武雙全,很快就脫穎而出,洪武五年被授予授流官,洪武六年調遼左衛前萬戶,不久,又因屢立戰功升為都指揮。靖難之役爆發後,盛庸開始以參將的身份跟隨耿炳文伐燕,後來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後,他又隸屬於李景隆。
建文二年四月,白溝河之戰李景隆大敗,燕軍趁勝進攻濟南,李景隆南逃,濟南城裡僅有六萬兵馬,形勢危急,盛庸和當時山東布政司參政鐵鉉,齊心合力,率領軍民抵擋住了燕軍的瘋狂進攻,使朱棣起兵以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燕軍圍攻濟南三月不下,朱棣進退兩難,後來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不得已而撤軍,盛庸、鐵鉉乘機出兵襲擊,燕兵大敗,濟南之役以勝利而告終。盛庸等乘勝收復德州,朝廷軍隊聲威大震,建文帝聞訊大喜,盛庸因此被封為歷城侯,食祿一千石。
建文二年九月初,建文帝給盛庸下詔,令其總領平燕諸軍進行北伐,盛庸駐紮德州,但是到了冬天,燕軍攻破滄州,盛庸又率軍駐紮東昌進行攔擊,背城列陣,東昌之戰爆發。東昌之戰是靖難之役中最慘烈的戰役,也是盛庸的成名之戰。
當時,朱棣率軍直逼盛庸軍的左翼,盛庸軍不動,朱棣又攻其大營,盛庸張開佇列,讓燕王進入,然後,把燕軍層層包圍,朱棣陷入包圍圈,左衝右突而不得出,後來朱棣的大將朱能拼死闖入包圍圈,才將朱棣救出。
東昌之戰是朱棣一生中遭受的最為慘重的失敗,燕軍精銳幾乎全部被殲滅,大將張玉戰死,而政府軍聲威大震,盛庸聲名鵲起,建文帝興奮異常,下詔褒獎北伐將士,並親自去太廟告捷。
建文二年三月,燕軍進攻保定,盛庸軍紮營夾河。朱棣先率領騎兵前來探陣,盛庸派遣千名騎兵追擊,被燕兵射箭擊退。盛庸軍持盾而進,燕王命步兵先攻,騎兵則乘機迅速推進,盛庸率軍力戰,斬其大將譚淵,盛庸的部將莊得、皂旗張等也都戰死。
第二天再戰,燕軍在東北,盛庸軍在西南,從早晨戰至下午,雙方互有勝負,兩軍都已疲憊,將士各自坐下休息後,又開始交戰,忽然東北風大起,塵土飛揚遮天蔽日,燕兵乘風大喊,順風而擊,盛庸大敗,逃回德州,從此一蹶不振。
建文四年,靈璧戰敗,猛將平安等被捉。盛庸獨自率軍駐紮在淮水南岸,燕將丘福偷偷渡過淮河,出現在盛庸軍後,盛庸退守長江。燕兵渡過淮水,由盱眙攻陷揚州,盛庸在六合及浦子口率軍抵禦,都失利,都督陳蠧率水師投降燕軍,燕兵乘勢渡江,盛庸倉促聚集海船出高資港迎戰,又敗。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後,自立為帝,盛庸率餘部投降,隨即奉命駐守淮安,看住還死守在山東的昔日戰友鐵鉉。鐵鉉被抓住凌遲後,朱棣給盛庸下了一道諭旨說:“以前山東未定,所以才命你鎮守淮安。現在鐵鉉被俘,諸郡全部平定。朕念山東久為兵亂所困,疲於轉輸之勞。你應當撫兵養民,這樣才符合我的心意。”
盛庸接到朱棣的敕書,仔細琢磨了好久,明白了朱棣的意思,於是遞上辭呈,告老還鄉,朱棣龍顏大悅,馬上予以批准,此時是永樂元年春夏之際。
不久,千戶王欽給朱棣上奏,奏摺中列舉了盛庸自建文朝對朱棣所犯下的一堆罪行,並要求朱棣予以治罪,朱棣沒有接受王欽的上奏,但是卻進升王欽為指揮同知,都御使陳瑛見狀也趁機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
盛庸聽說王欽和陳瑛彈劾自己的內容後,想起老同事鐵鉉等人的遭遇後,意識到朱棣並沒有完全放過自己,只有自我了斷才是真正的出路,於是自殺而死。
盛庸深受建文帝的重恩,最後卻投降朱棣,於節義有虧,死後應愧對建文帝,更無臉見鐵鉉等人,本想忍辱偷生,還是未能免於一死,不過,其家族因此而保全,盛庸死後,其家族沒有受到任何牽連,其孫盛瑜後來還被招為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