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星河講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 楚西南
一
天寶七載,這一年是公元748年,那個高唱“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王昌齡已經51歲了,在那個年代,這個年齡已經算是“長壽老人”。
昔日大唐邊塞上那個豪邁的“開天聖手”因言獲罪被貶江寧丞已經8年,垂垂老矣。這一年,他再次被貶,去往更加遙遠的五溪深處做一個更加微不足道的“龍標尉”。
五
他的朋友李白聞此傷心,遂作下千古名篇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他從江寧溯江而上又進入長江的支流,他從唐詩裡風塵僕僕轉身,落足在這五溪蠻洞之中,做官、讀書、寫詩。
竟然此後600年這裡和詩歌無關,和中原無關,龍標——這個地名永遠不再出現在那些浪漫的思念裡。
或許,要等到下一個600年,這塊土地才會再次熱烈起來。不過這一次,更多的記憶是痛苦。
王昌齡講過學問的龍標書院在哪裡?千年來,一直沒有人找到具體地址,大多數人看法是或許在懷化、或許在黔東南。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黔東南還真有一座龍標書院。其門聯為:
聖道已浸衰願先進群英發乃聵振乃聾挽吉救時共砥中流參造化
宮門非易入朝後來諸子殫其精竭其力鋤經犁史同超上乘促文明
龍躍鯤翔滄溟浪跋
標新領異文彩風流
這就是隆裡古城龍標書院。
二
貴州人管山間的大塊平地叫壩子,小的幾百畝,大的數萬畝。
隆裡古城就坐落在一個壩子裡,倚靠一條小溪,這條小溪是亮江的支流,亮江又是清水江的支流,因此,這裡正是五溪的上游。
貴州殘留的許多古城,大多都只算是歷史的殘渣碎片,福泉、鎮遠太零碎,青巖新修的部分超過了古物,安順的屯堡破壞的多儲存的少,細細算來,隆裡竟然是貴州儲存的第一流古城。
600年來,雨打風吹,人禍天災,剩得這一座古城給我們。
隆裡古城為明代“調北征南”、“屯田成邊”的產物,其居民為屯軍的後裔,是漢文化的古代遺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隆裡的營建沿續了中國古代營建城池的慣例,以東西大街為中軸線,形成“三街六巷九院子”的獨特佈局,地方建築以徽式建築(俗稱窨子屋”)。
三
2006年隆裡所村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隆裡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裡有“南疆錦繡 中原餘音”的美稱。
雖然這裡有一座龍標書院。可是也有軍械庫,忠義祠,除了書聲,還有戰鼓。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婆洞(今錦屏縣啟蒙鎮)林寬率眾起義,圍攻隆裡守禦千戶所城,千戶吳德、鎮撫井孚率部抗擊。吳德中毒弩身死,井孚被殺。四月,林寬聚眾數萬人復出,連克隆裡、新化所、,圍攻黎平所。明廷命湖廣都指揮使齊讓為平蠻將軍統兵5萬出征。十月,楚王朱楨掛帥,湘王柏為副,左都督楊文為徵虜將軍,率大軍30萬由沅江伐木開道200餘里,進駐天柱。並命都督顧成率貴州兵從都勻進兵策應,由貴州都指揮程暹率偏師由湖南渠陽零溪開進,分道夾擊。林寬死戰,重傷被俘,義軍傷亡21500餘人。
四
永樂二年(1404年),五開衛派11官員和360名兵士重新駐紮隆裡,亦兵亦農,全家固守在屯戍的土地上,後地方將此編成歌謠,即:“陶姚王、鮑尹張、七百戶、加所王,三千戶、江李楊,鎮撫胡,都司莊,指揮一,是東王。”
永樂十一年八月(1413年),藕洞(今偶裡)、婆洞等寨民眾抗暴,控制周邊鄉村,攻打隆裡、新化等所屯。
景泰五年(1454年),婁羅寨首領賽龍聚眾數萬人,自稱總兵官,分道出攻打銅鼓、五開所和隆裡所等守禦所。
景泰六年(1455年),湖廣武岡人蒙能與陳添仔等徵集少數民族兵壯擁岷王朱梗失敗後,即反叛入廣西,自稱蒙王,領眾數萬人圍攻隆裡、新化、銅鼓等衛所城池。當時指揮劉信防禦於隆裡坡,莊榮在城中督眾堅守,與蒙能軍相持七晝夜,不克,蒙能遂移兵破亮司、銅鼓、羅團等處。後轉兵攻隆裡所,欲取隆裡為據點,制雲車以攻城。莊榮令軍士拆戶扉樹立成木柵,又相持達14日,致使城中窘迫不堪。後都督陳友重兵到來,蒙能軍才戰敗撤軍。
天順四年(1460年),藕洞李添保等用宗教聚眾萬餘人,自稱王,建元號,立蒙能之子蒙聰為總兵,出攻隆裡、中林等地,氣勢很盛,遠近震動,隆裡千戶楊秀鍾、百戶尹仲義奮勇出城與戰,陣亡。九月,湖廣巡撫王僉、總兵官李震奉詔討伐,李添保被李震所俘,農民軍被鎮壓。
成化二年(1466年),五開軍調戍廣西。三月,少數民族農民武裝暴動,乘虛佔據五開,遠近騷動,隆裡所受侵襲。次年,右都督李震、指揮使莊榮率兵圍剿,農民軍中伏于靖州龍堡鄉,傷亡3300人,被迫撤退。
成化十年(1475年),湖南人石金州潛入絞洞(今偶裡鄉絞洞),自稱明王,組織少數民族暴動,清水江沿岸紛紛響應,氣勢洶湧。副使劉敷、湖廣都督李震、都指揮使莊榮及漢族和地方少數民族官軍10萬人,分5路進擊,隆裡等所兵丁悉數出戰,農民軍撤退到白巖塘(錦屏縣白巖塘)設障防禦。莊榮督軍夜半冒險進入陣地,農民軍傷亡慎重,隨即被鎮壓。
萬曆九年(1581年),五開衛軍叛亂,隆裡所亦響應,後朝廷命黎靖參將鄧子龍率部戡亂,攻下五開衛,叛軍被鎮壓。
順治七年(1650年),李自成部將郝永忠率軍自粵西進入湘、黔攻佔隆裡、黎平、中潮等地,隆裡所鮑、尹、莊3官被殺。所人死傷過半,倖存者逃亡黎平、榕江、劍河等地。
咸豐六年(1856年)十一月,天柱姜映芳率眾起義,在苗民起義軍領袖張秀眉部將李恆基(李鴻基)幫助下,攻佔隆裡所及錦屏縣城銅鼓等地,隆裡監生江廣瀾、王恩廉、王金貴、姚發榮等巷戰陣亡。
民國23年(1934年)9月20日,紅6軍團由湖南靖州縣新廠、平茶一帶分南北兩路進入黎平。北路從丘團直插中黃,經新化、隆裡到黎平鰲市與南路紅軍會合後向婆洞進發。是年12月中旬,紅1方面軍右路縱隊第九軍團從黎平中黃兵分兩路,一路向錦屏方向新化、隆裡方向開進,直插敦寨,攻陷銅鼓城。紅軍在隆裡宿營期間,在龍標書院門口搭臺演戲,散傳單,寫標語,宣傳革命。
進入中國後,隆裡卸下了戎裝,舞起了花臉龍,迎來了他的和平時代。
城門外,是一個教場,樹立著旗幟,這就是古代交鋒的地方。
城門內,花街路,石板巷,鱗次櫛比、翹角飛簷,徽派的白牆青瓦里是一脈江南餘韻。
讓人驚歎的是,這城牆,門第、書院、祠廟、牌坊、閣樓、戲樓儲存的如斯完好。
周圍一連串的府城、州城、千戶所、大小屯堡都灰飛煙滅,或存不過片瓦,而隆裡守禦千戶所城獨得以保全,這不是一種意外的幸運嗎?
從洪武年間初建隆裡守禦千戶所,至今已經超過了600年時光了啊。
隆裡是朝廷武力征服少數民族地區,“開疆拓土”的一枚棋子。與這城共存的是周圍群山裡星羅棋佈的苗寨和侗寨。
漢族移民以朝廷為後盾,以軍事為依仗,強佔了這茫茫大山裡為數不多的良田沃土,這一根本性的衝突致使明清兩朝以來屢屢交鋒中,這些屯堡都是最先被起義軍攻擊的目標。
只是,人的一生不過幾十年,太短,這600年又太長,早已是改朝換代,日月換天,他鄉陌客久居此土也成了主人。
所以,清江東去,江水滔滔,所有的恨與愛今日都已經消泯了。
而朝廷一直要征服的這些蠻夷,地方文人筆記裡這些最原始最落後的蠻夷,這些最被鄙夷的人群,在過去600年主宰了一場貴州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貿易:清水江苗木貿易。
清代,這項貿易最興盛的時候,清水江流域每年交易的“苗木”市值超過600萬兩白銀。
而古代中國最先進的杉木森林營造與木苗培育技術,就誕生在這錦屏的茫茫苗疆群山裡。
這群“苗人”,他們開荒拓土,培育樹種,栽種,呵護,砍伐,放排,在兩個朝代的時間裡他們進行著一場偉大的“綠色貿易”,“綠色革命”。
生生不息,砍了又種,種了又砍,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甚至這已經成為了這群山裡人最底層的文化血脈和本能。兩個朝代的砍伐,數百年的索取,卻依然是“青山依舊,綠水長流”,生態不見破壞,而財富日足。
這何嘗不是一種“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大智慧?!
這大山裡的山民們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不間斷提供著內陸漢區最緊缺的建築材料。他們把砍伐的木材賣給下游來的漢族買家,實際上他們的真正收穫只是漢族商人們所得的十分之一二。
然而,他們卻是漢族知識分子主流話語裡最愚昧的,最落後的,最該被討伐的。
隆裡等這一群群的軍事堡壘,和那些自以為是掌握聖人絕學的讀書人們,數百年來思考的總是“欲永絕苗患……”“用夏變夷”。
苗人的聰明才智和真正訴求被知識分子自行勾勒的另一套倫理隨意的取代和壓迫著。或許,這種高高在上的傲慢,使不同的文明缺乏對話和交流的可能。只能是強制的一方服從一方。
隆裡這豪華的建築,穩固的城池,我想不免又是歷史的另一個囚籠,除了簡單的花臉龍,這城裡的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單調、蒼白和無力,以至於今天除了呈現這座安靜的城給遊客自行欣賞,他已經找不出任何他可以引以為傲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來!
除了牛馬一樣的幹活,生育,打仗,當官和發財,他們究竟這600年來又有個什麼樂趣呢?
走出隆裡,看著這似駿如龍的群山,我不禁百味雜陳,又想起地方舉人吳見舉的詩來:
萬家煙火成新治,一統輿圖屬大明。
或許他們最大的理想就是這樣吧。
#隆裡圖冊#
隆裡守禦千戶所管轄的新化寨
當地漢族也有采用苗族吊腳樓的
當地屯堡的漢式房屋
·完·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