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點亮山裡娃的科技夢(科技群英繪·最美科技工作者)

由 士振文 釋出於 經典

(一)位於贛南革命老區的尋烏中學,近年接連有物理“尖子生”考取名校。好成績背後,也有物理老師黃才發的一份付出。二〇〇二年,二十五歲的黃才發來到尋烏中學任教。他發現一些來自山區的孩子科學基礎弱,學校科普資源也有限。如何讓孩子們理解並愛上科學?

(二)黃才發從自己執教的物理課入手。學校缺乏教學實驗儀器,他便嘗試動手製作。無數個夜晚,他與檯燈為伴,用一雙巧手將鉛筆、細繩、鑰匙等常見生活物品組合起來,變成展示科學原理的道具。一堂堂充滿趣味的實驗課,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二〇一五年,一座農村中學科技館在尋烏中學落成,黃才發任負責人。雖然這份額外的工作沒有任何報酬,他卻滿懷熱情。光是帶領學生體驗展品還不夠,科普類黑板報評比、機器人組裝比賽、無人機試飛等活動精彩紛呈,使孩子們在實踐中開闊眼界、提升素養。

(四)尋烏中學科技館活動室、尋烏中學科技小組也陸續成立,各班還設有科技興趣小組,學校的科普氛圍越來越濃。二〇二二年初,學校鼓勵各科老師為高一新生開設“第二課堂”。黃才發的“科學課堂”引來全年級超半數學生報名。

(五)雖然有了科技館,但從最遠的村莊到縣城仍需約兩小時。黃才發選擇把科學的種子撒向田間地頭。一個人、一輛摩托車、一筐教具,他在山路上顛簸,內心卻充滿喜悅。科普下鄉成果顯著,山村小學生不僅瞭解了基礎科學知識,有的還會玩無人機、機器人。

(六)如今,尋烏縣已有六所農村中學科技館,這些館裡的科技輔導員和部分學生一起組成志願服務隊,讓“送科技進校園”活動覆蓋面更廣。未來,黃才發希望科普資源繼續向農村傾斜,為提高農村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青少年科學素質發揮更實在的作用。

《人民日報》(2023年05月07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