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二年,30歲的孫嘉淦考中進士,從此他結束了半耕半讀的日子,成為一名吃朝廷俸祿的官員。
《清史稿》對他近40年的為官生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嘉淦諤諤,陳善閉邪,一朝推名疏。”
然而,孫嘉淦之所以能名留青史,直言進諫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他身上還有很多值得當代官員學習的優秀品質。
一、直言進諫
在官場沉寂近十年的孫嘉淦,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錯了,突然異常勇敢地向剛剛登基的雍正上疏直諫了三件事,即“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
單說“親骨肉”,這可是直戳雍正的痛點。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雍正是“九子奪嫡”的最後贏家,他上位以後對與之爭奪皇位的兄弟並不友善。
好在有朱軾為孫嘉淦求情,雍正不但沒有將其治罪,反而稱讚他的膽量,將他提拔為國子監司業。從此,孫嘉淦成為朝堂上有名的直臣,仕途也進入上升期。
被雍正贊為當朝直諫第一人的孫嘉淦,到了乾隆即位時依然不改直諫的作風,洋洋灑灑寫下一千五百餘字的《三習一弊疏》,勸諫皇上要親賢臣遠小人。
幸運的是,乾隆也十分欣賞孫嘉淦敢於進諫,將他的奏疏公開宣示,還將他擢升為從一品的刑部尚書。
不久後,孫嘉淦甚至成為清朝的封疆大吏,先後擔任過直隸總督、湖廣總督。
或許有人會說,孫嘉淦是運氣好,沒有因為直言進諫受罰,反而不斷升官。可是縱觀雍正、乾隆兩朝,真正敢直言進諫者能有幾人。
要知道做一個直臣,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萬一哪句話惹皇上不高興,就可能會人頭落地。
可是孫嘉淦卻能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為了朝廷和百姓進言,方才成就直臣的美譽。
二、肯辦實事
孫嘉淦不僅是一位直臣,也是一位能臣,他在其位謀其政,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和好事。
做吏部尚書時,孫嘉淦奉旨去河南審理疑似冤案,使得十餘名蒙冤之人重獲清白;做戶部尚書時,孫嘉淦與訥親奉旨查辦李衛彈劾總河朱藻一事,證實朱藻確實貪贓誤工,遂依法懲辦。
做直隸總督時,孫嘉淦上疏直言禁止民間釀造燒酒弊大於利,促使乾隆下旨廢除禁令。如此一來,普通百姓釀造燒酒不會再遭受牢獄之災,農民也能透過賣高粱、穀糠等從中獲些小利。
兼管直隸河工時,孫嘉淦對永定河、子牙河、南運河、北運河及東白洋兩澱的疏通和治理,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意見,讓直隸境內的百姓受益無窮。
做湖廣總督時,孫嘉淦提出利用頭人治理苗疆的策略,建議讓頭人做寨長,並且讓最有威信的頭人做峒長。縣令則直接與峒長對接,從而避免官府與苗人直接發生衝突。
三、清正廉潔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清朝的貪官可謂是數不勝數,但是孫嘉淦卻始終堅守清正廉潔的品格,而且是四十年如一日。
相傳孫嘉淦告老還鄉時兩袖清風,為了不讓家鄉人恥笑,就拉了十幾箱子的磚頭上路。不明真相的人以為孫嘉淦說一套做一套,便到乾隆面前告狀,彈劾他貪汙。
於是,乾隆派人查驗,結果發現箱子裡裝的不是銀子而是磚頭。乾隆得知真相後,命沿途官府將磚頭換成真金白銀,當作對孫嘉淦清廉的嘉獎。
雖然這只是民間傳說,但孫嘉淦為官清廉的名聲卻所言非虛。孫嘉淦在擔任國子監祭酒時,被雍正抓住了一個紕漏,按律應該以欺君之罪問斬。
不過雍正卻以“孫嘉淦,然不愛錢”為由,將他派往戶部銀庫當差。當時外界謠傳孫嘉淦是沽名釣譽,收銀時會缺斤短兩。果親王允禮親自到戶部視察,方知孫嘉淦是被冤枉的。
允禮據實上奏,雍正之後便愈發重用孫嘉淦,在雍正十二年更是讓他管理河東鹽政。即便是面對這樣的肥差,孫嘉淦依然潔身自好,視錢財如糞土。
敢於直諫、肯辦實事、清正廉潔,讓孫嘉淦成為名留青史的好官。他以70歲的高齡去世之後,乾隆為其上諡號“文定”,也是對他為官近四十載最好的褒獎。
【我是出口未成章,一位90後的歷史愛好者,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關注我,我將為您帶來更多歷史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