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北大讀技校”當事人:隱形門檻依然存在

5月1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正式施行。11年前,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轉至技工學校就讀,轟動一時,成為職教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11年後,在職業教育的討論熱度仍在持續的時代背景下,當年的“吃螃蟹”者又有著怎樣的“職教觀”?

2011年,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選擇去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就讀。經媒體報道後,這一選擇引發爭議。如今的他,對於這一人生轉向,究竟是否後悔?

在周浩看來,這只是更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從幼兒園起,他就喜歡拼玩具,還自學篆刻。直到現在,一有時間,他就撲在模型上埋頭做一天。偶爾發的朋友圈,曬的也是花幾年工夫做的模型。

2008年,周浩在高考中取得660多分的佳績。他本想去實踐課較多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在大家建議下,為了“不浪費分數”,最終報考北大生命科學學院。

但其實,他對生命科學並無興趣。幾經輾轉後,他決定退學,學一門自己喜歡、也能養活自己的手藝。

周浩說,雖然自己“棄北大讀技校”的做法有點“驚世駭俗”,但社會上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盲目報志願的現象相當普遍——太多孩子直到高三仍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不瞭解大學各專業的情況與未來方向。他很早就提出,應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職業啟蒙,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更清晰的認知。

2014年,從技師學院畢業後,周浩選擇留校任教。他發現,在傳統教育體系和社會觀念裡,技校生常遭歧視,也易自卑。教師要做的,首先是幫他們重塑自信。

但與此同時,隱形門檻與“天花板”依然存在。甚至他自己,也會遭遇職場“天花板”——隨著學校發展壯大,教師中有越來越多碩士、博士,無論是評職稱還是晉升,周浩的學歷都沒有優勢。

分析

平等之路還有多遠?

新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在周浩看來,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好的開始,但要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依然任重道遠。

職業教育究竟如何“破局”?他不止一次思考過這個問題,也認同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原院長童華強的觀點——當務之急,是在工學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資培養等“內涵”上發力。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在教師培養方面肯“下血本”:學校會出資十幾萬元,送教師去一流企業脫產培訓幾個月;設計“四級梯度”發展體系,從普通教師、一體化教師、課程負責人到專業負責人,老師們有明確的上升路徑。

2017年,童華強離開技師學院,創辦教育諮詢公司,希望幫助更多職校提出改革之策。2019年,周浩也加入該公司,從職校老師轉型為“職校老師的老師”。透過研究國內外專業、去企業調研訪談、組織專家訪談會,他們幫助職校老師一步步梳理工作任務關鍵點和技能提升點,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通常一個專業要做三年,才能形成系統體系。一套方案數百萬字,要反覆打磨數易其稿。”

開展教育諮詢專案後,“一些老師成長很快,學校也快速發展。”對此,周浩感到欣慰。

周浩覺得,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他也在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上,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以及自己在時代中的位置。

本組文/新華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31 字。

轉載請註明: “棄北大讀技校”當事人:隱形門檻依然存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