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趕世界先進高等教育水平的道路上,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使不上勁的,可以成為在路邊鼓掌的人
近日在央視播出的節目中,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表示:“我現在捐了100億元建一所大學,我要找名師當校長,請名師教我的學生,把它變成世界一流的名校,這才是我的志向。我們的大學要針對社會需求的轉型來培養人才。”有訊息稱,該大學將於今年10月竣工。
不愧是實打實幹出來的民企創始人,寥寥數語,就切中了辦好一所大學所需要的幾個關鍵要素,並且勾勒出了路線圖:物質層面,辦大學需要大手筆,100億元真金白銀的大投入,保障了穩定的辦學資金來源;精神層面,大學者,非大樓也,乃大師之謂也,請名師當校長,為大學奠定堅實的精神土壤;規劃層面,大學要有遠大的願景,成為世界一流,既是目標,也是標準;實施層面,明確辦學方針,為社會轉型的需求培養人才。四個層面,有願景,有計劃,有保障,有落地,這就是曹德旺的思維方式。
拿出100億真金白銀辦學,體現了曹德旺作為首善的家國情懷和財富觀。放眼國際,既有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企業家創辦出來的世界名校,也不乏投錢辦學打水漂的案例,已經消失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眾多案例表明,辦大學,尤其是要辦成世界一流大學,沒有錢萬萬不能,但錢也絕對不是萬能的。
世界一流大學,首先需要具有持久運營的能力,解決長期資金問題。以此觀照,100億辦學真說不上“富裕”。大學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長久事業,沒有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投入期,很難看到具體的“產出”。同時,大學又是延續性、操作性、穩定性都要求很高的一項事業,非常看重積累,每一步都必須走得穩健,紮紮實實,久久為功,持續做下去。
再者,畢竟辦企業是辦企業,辦大學是辦大學,專業的事還是要專業的人來做。一所成功的大學離不開一位甚至多位高瞻遠矚的校長,如北大的蔡元培、清華的梅貽琦。一名優秀的校長好比一名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不僅需要自身學養深厚,能引領風氣開拓視野,還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執行團隊,對大學而言,就是一批有真才實學的教授群體。以此為中心,再擴散開來,形成優良的學風,或是具備國際視野,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準確把握需求變化趨勢,從而培養真正為社會所需的人才。這些遠不是簡單地花錢就能做到的。
世界一流大學都有自己的精神氣質,精神氣質的培養更非一日之功。其理念和校訓不是寫到紙上,而體現在學校的招生、教學、學生出口、服務社會的各個環節,而且是年復一年、持之以恆的堅持。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某人一看就是某大學的學生,這就是個人與學校精神氣質的耦合和共振。
總之,世界一流大學,穩定的造血功能,先進的教育理念,獨有的精神氣質,穩定的優秀師資,專業的經理人(校長)隊伍,良好的社會評價等因素都不可或缺。其中許多要素,都不是簡單地花錢就能做到的。
曹德旺做企業做到了全球領先,相信辦大學也同樣值得期待,其最大優勢是企業家精神。辦大學需要企業家精神,並不是說要把大學辦成企業,而是說要按照企業家成功的方式來辦大學,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拼殺出來的,一定有其過人之處。企業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成功的道路只有一種。因而,成功的企業家,往往都有相似的精神核心——他們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敏銳地找到需求,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總是快人一步領先一步,善於靈活地採用各種有效手段,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確定目標之後就努力前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正因為創辦世界一流大學之難,不論是曹德旺捐100億立志建世界一流名校,還是其他企業家陸續加入辦學潮,我們都應該鼓勵他們多多投入高等教育事業。在追趕世界先進高等教育水平的道路上,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使不上勁的,可以成為在路邊鼓掌的人,但至少別成為那個喝倒彩的人。畢竟,辦大學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中國的高水平大學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曉鵬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