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掙千萬,讓孩子讀公立”,真的更好嗎?

“學校的價值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讓孩子學會怎樣跟人群相處。我希望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真實社會的執行法則是什麼,而不是長大前被一直放在淨化過的隔離罩裡。”

· · ·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說一位年收入千萬的大姐,“放棄北京最牛、無數人揮舞著一年幾十萬學費都擠不進去的國際學校,讓孩子去了一間並不大紅大紫的公立小學讀書”。

大姐的想法是:

“學校的價值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讓孩子學會怎樣跟人群相處。我希望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真實社會的執行法則是什麼,而不是長大前被一直放在淨化過的隔離罩裡。”

該文作者有次參加了一場小學生生日party宮心計,目睹了那些國際學校的傻白甜孩子被公立學校的小女孩各種吊打,包括拉攏拉踩、憑一己之力攪風攪雨、被打流鼻血一個、蹲廁所哭泣兩個、以及不清楚自己被當了打手的幾個。

面對幾位在場父母的困惑,一位大姐才慢悠悠意味深長說出:

“你們知道我當初為什麼寧可搬家,也要把小孩從國際學校轉去讀公立小學了吧?”

後來這位大姐自己說出了女兒從國際學校轉到公立學校的前後變化:

最基本變化就是女兒在家吃飯再也不挑食了,自己收拾課業資料,自覺穿衣喝水、把自己照料得妥妥當當,因為在公立學校裡,一個班級四五十人,沒有老師會提醒你喝水、收拾書包。

而她的女兒在經歷了被同學孤立、被故意欺負之後,也慢慢學會了用不同的方式保護自己、更明白了不必跟所有人做朋友,有些人就是得敬而遠之。

畢竟在國際學校裡,五六個老師盯著十來個學生,到畢業也不會出現學生打架鬥毆的情況。

孩子的教育問題幾乎成了現代家庭全家的事業——擇校滿意、成績優秀,則家庭安寧;錯失名校、成績鬧心,則雞犬不寧。而在教育這項“家庭事業”裡,擇校無疑是重頭戲。選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一直是經久不衰的論題,每年都要定期拿出來吵一吵。

站私立學校的家長會說,肯定私立學校好呀,一分價錢一分貨。你看,李湘、黃磊、姜文、孫儷……那麼多明星都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一年交好十幾萬、幾十萬的學費,如果私校不好,他們傻麼?

“一年掙千萬,讓孩子讀公立”,真的更好嗎?

▲根據網上報道統計的部分星二代私校名單

可是,站公立學校的家長又會說,咱們國家的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公立居多,優秀的資源仍然集中在公立這裡。

無論是上海的“四大名校”和“八大金剛”;還是北京的“海淀六小強”和“西城四金剛”,資源還是更偏向公立。

所以,當網上有人問:自己不差錢、娃成績也好時,送頂級私立學校還是頂級公立學校?

“一年掙千萬,讓孩子讀公立”,真的更好嗎?

高贊前三的回覆清一色的都選了公立學校。

“一年掙千萬,讓孩子讀公立”,真的更好嗎?

普通家長拎得清,在國內,“公立”、“體制內”、“編制”這些歸屬性色彩濃厚的地方,才是最穩妥、最優質的地方。

1.

/ 選公還是選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

選擇公立還是私立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選擇題。每個選擇的背後,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採訪了三位曾分別就讀私立和公立學校的人,聽完他們的就讀感受,你會覺得這是一個選擇難度不亞於“選清華還是選北大”的難題。

採訪物件一:@哈尼 曾就讀本市排名前三的私立中學兩年

就初中來說,市裡排前三的私立絕對比前三的公立上的值。我初中前兩年就是在私立學校上,後來家裡有些變故,插班到全市排名第三的中學讀,我花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適應公立學校新環境。

和私校相比,我讀的那所公立初中校風亂很多,比如染髮、燙髮、改褲腳、早戀的很多,這在我們私校幾乎不可能發生。聽班裡同學說過,前幾屆還有因為打架被勸退、自己輟學的,也是蠻複雜的。

讀私校最大的感受是人不多、老師負責、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氛圍都很好。私立學校透過學費卡掉了一些對教育不是特別重視的家庭,一般來說送孩子去私立學校的家長也對自己孩子學習重視,所以整體環境就比較純粹。

採訪物件二:@陽仔,曾就讀深圳區重點公立中學

讀公立中學對我的影響至今都很大。

好的方面來說,公立中學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堪稱階層大熔爐。同學上至社會精英家庭、下至當地“惡霸”都有,這讓我從小對階層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知道這才是未來真實社會的樣子。而私立學校更像是與世隔絕、小而美的象牙塔,裡面的學生都被保護得太好了。因為從小見識到了不同階層的情況,所以很早就知道如果不努力,自己就只能待在較弱的階層裡。

但我作為公立學校中家庭條件普通的學生,也確實會有一些自卑感。特別是讀大學、工作後,接觸了曾經讀私校的人,覺得他們在性格上更張揚、更自信、見識也更廣;不像我大學時碰到條件好一點的妹子都沒勇氣追,回憶起學生時代,好像除了單調的學習生活,也沒啥鮮亮的記憶了。

“一年掙千萬,讓孩子讀公立”,真的更好嗎?

採訪物件三:@果汁兒 曾就讀杭州私立小學初中和高中

我就是一個完全在私立學校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說實話,沒覺得私立有多高大上。從小各種攀比,今天你有了限量款,明天我沒有就輸了;你生日在迪士尼辦,我生日就得去五星級酒店。從家長到孩子,都在比比比。

看上去好的私立學校進入國外名校的不少,但我不認為是學校教的有多牛,而是本來生源就好,這批學生去了公立學校也能拔尖兒上好大學。大部分私立學校並沒有能力教出優秀的學生,他們只會在管理層面加以束縛,然後靠著好生源以及學生背後爹媽的雄厚實力讓升學率看上去很美。

說白了,沒有好的家庭教育,頂級的公校或者私校也只是虛假繁榮。

2.

/ 選公還是選私?

升學率才是王道!/

其實,任何不談論具體條件和背景就站隊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的選擇都是耍流氓。不僅公校和私校之間千差萬別,就連公校、私校自己內部水平也參差不齊等。比如,公立學校中就包含菜場小學/中學、普通中學、重點中學、區重點、市重點、省重點;而私立學校從採用的國際課程到得到的國際認證,也是五花八門。

如果不結合孩子的適應性、家長的求學規劃、經濟實力、精力投入等這些因素去考慮和選擇,單純比較沒有任何意義。

從歸屬單位、入學方式、收費情況、課程特色、班級人數、師生配比、師資力量這些表象看公校和私校差別迥異。但對比同一水平的公校和私校,本質是殊途同歸。

比如,頂級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都燒錢。前者需要動輒千萬的學區房打底、後者則是每年十幾萬到幾十萬的學費,外加活動贊助費。再比如,無論是頂級公立還是私立學校,現在都是功夫在課外。三四點放學後,補習班、興趣班走起,一個都少不了。從房子到卷子,公立或是私立本質上都是在搶佔教育資源。

“一年掙千萬,讓孩子讀公立”,真的更好嗎?

▲電視劇《小歡喜》

一位身在鄭州、家有倆娃、分別在公立和私立學校就讀的媽媽。陪讀下來的感受就是可能除了北上廣深這幾座城市的私立學校風格比較突出,其他城市的私立學校其實並沒有完全脫離公立體系。不少私校仍然在學習和公立學校一樣的課程內容,無非是強度和練習程度有別。

用她的話形容就是:“雖然孩子身在私立學校,但公立學校該學的課本內容我們都學了,考試前該做的試卷也都練了,古詩詞背得甚至比公立學校還多,數學拓展題拓得也比公立學校大,期末考試卷子用的也是各區統一的考題,分數也有可比性。

公立學校也要適當追求上素質教育,不能只唯分數論,而私立學校也要適應地方水土,在家長看重的升學率上抓緊。

當然,無論怎麼變,在擇校上多數家長看中的並不是“公”還是“私”,而是升學率和爬藤率這塊硬指標。馬術固然酷炫,但不及一紙名校文憑好用,它們才是邁向未來的敲門磚。

3.

/ 選公還是選私?

別太執迷於二者的教育 /

擇校這件事,看上去選的是公或私,實際考量的是一個家庭對孩子教育的規劃和能量的輸出。

一方面,我認為擇校如擇偶,也得看三觀。

比如,大機率上認為孩子會在國內發展的家庭,死磕好的公立學校,肯定會比追求創新和素質教育的私立學校穩妥一些。畢竟公立學校裡,有久經高考的高階教師坐陣,熟悉題型、知道押題和重點。混“體制內”,從資源到經驗,肯定公立更保平安。

但小部分那種一心想走出國門的家庭,早點讓孩子進入私校,接觸世界各地的孩子,對他們未來在另一片土壤上更好地生活肯定有助益。就像我朋友圈裡致力於要把孩子培養成國際人才的家長們,早早就為孩子選定了私立學校,從合唱團表演、志願者服務到聖誕節party,全方位熟悉起來,自己和孩子一起邁向世界。

另一方面,我們不該過於迷信兩類學校教出來的區別。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年入千萬、放棄頂級私校把孩子轉入中不溜公立小學的大姐,她認為,“魚龍混雜”的公立學校自身就是一個小世界,可以讓孩子提前適應未來成年人的社會;而私立學校保護的太好,擔心孩子成了溫室裡的花朵,以後不適應外面真實的世界。

可是上海自1998年開始允許中小學可以民辦,二十多年過去了,每年數以萬計的學生從私立學校進進出出,也沒有看見畢業的學生得了“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症候群這種病。

人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很強,成年社會這所大學有自己的教學方法,會給進來的每個人教會規矩和規則,無論你來自公校還是私校。而且,不同level的公校和私校又有自己所屬的小圈子,大家都在自己的圈子裡生活,懂自己圈子的規則就好,沒必要強迫自己和所有人玩耍。

非洲有句諺語叫“舉全村之力養育一個孩子”,人生浮浮沉沉,選擇公校或私校,並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一生。一個社會屬性完善的人,除了靠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職場教育和社會教育,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在社會安身立命的人。對孩子來說,家庭教育是再好的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都無法取代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80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年掙千萬,讓孩子讀公立”,真的更好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