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王伐紂取得勝利之後,建立了一個八百年的江山。周朝的天下分兩段,前期稱為西周,自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又被稱為東周。在東周前期,周王還是用有絕對的權利和地位的,但是在諸侯的眼中,一個被犬戎這個少數民族搶去了老祖宗留下的地方,前幾任王都沒有什麼大作為的皇家根本沒有什麼可忌憚的。於是,情況愈演愈烈,國家的制度遭到破壞,有人當著皇室問鼎的重量幾何,這已經是赤裸裸的挑戰了,但是周王卻沒有把叫囂的人處罰了。其實,這並不是周王不做處罰的事,畢竟那是已經在挑釁皇家,一國之主怎麼可能嚥下去這口氣呢!
但周王他不敢啊,為什麼?因為自己的勢力已經無法管束了。說白了就是人家雖然只是諸侯國,但比我混得好,比我有錢,軍隊比我的多,所以我不敢惹人家。東周也分兩段,前一段叫做春秋,後一段叫做戰國。戰國時期顧名思義就是戰爭頻繁的時候,各國之間彼此戰爭,為了爭奪土地、百姓和糧食,更有雄心者是為了一統天下,打敗僅剩下的六個諸侯國。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有抱負的人。
但是他的福將王剪王攻打趙國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勁敵,這使得王剪很是頭疼,畢竟他這一輩子還沒有遇到過這麼讓他費腦筋的人,對方實在太厲害了,不管他的軍隊如何攻打,對方總有辦法破開他的陣法。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在後世人的口耳中被稱為軍神。趙國的南方有魏燕等國,可是北方匈奴,在武靈王的時候,趙國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變得強大起來,使旁邊的這個匈奴鄰居不敢隨便來犯,但是到了後面幾位王就不行了,匈奴卻在成長,變得更強,而且還開始不斷地騷擾邊境。那些遊牧民族到邊境上擄掠一番就跑了,簡直束手無策。
趙王便派李牧去戍守邊境。李牧在對陣匈奴的過程中表現出他的軍事才能,同時他還向趙王爭取管理當地的權利,將當地的徭役賦稅作為軍隊的後勤保障,更是精研匈奴的特點而做出軍事戰略部署。對症下藥的訓練士兵進行騎射,培養訓練資訊情報員(守烽火臺的),派人偵察敵情。如果匈奴入侵就抓緊躲起來,意氣用事,不聽軍令的一律斬首。之後匈奴雖然來犯,但有烽火傳遞資訊所以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損失,他還讓手下們每天宰牛羊來犒勞犒勞大家。可就是這樣,廟堂之上的那些人說他膽小,只會躲避,不會出擊迎敵。在一群諂媚之臣的仁義道德下,趙王的一番怒氣,他的位置就被別人取代了。
換了一個將領之後,多次出兵交戰,打下來損失慘重。這個損失不僅是人員傷亡的損失,更有百姓的損失,以前躲一下等匈奴走了又繼續自己的事,現在直接沒法種地了,所以軍隊沒有後勤保障,這就要向國家伸手,多次下來,國力根本不能支援這種長久的無底洞消耗,還不知道能不能贏,關鍵是最後就算是贏了也是重傷,要是其他諸侯趁此機會下手的話那就哭都來不及了。趙王考慮之後又請李牧去駐守,李牧的要求就是還要像他原來那樣。趙王答應了。在李牧駐守的那些日子裡,匈奴雖然沒有停止侵犯,卻沒有得到什麼收穫。
幾年下來,人們又認為李牧他膽小了,士兵們天天都過著安逸生活,很想到戰場上拼殺。他就著手準備戰車戰馬,挑選精幹計程車兵,射箭比較準的,進行精心訓練之後就投放到戰場上,運用一番誘敵之計,讓匈奴大敗,此後只要他駐守邊境,匈奴再也沒有來侵犯過了。在公元前232年,秦軍再次來犯,李牧率軍抗擊,秦軍大敗,取得了趙國的最後一次重大勝利。趙國得到了暫時喘息的時間,但是秦軍派奸細進入趙國,大肆散佈謠言,還買通了趙王的近臣,稱李牧和秦軍的什麼將領有勾結。昏庸的趙王一聽到這些話,沒有去認真的審查便派人去取代他。
李牧被趙王用計斬殺害死,在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趙王還在做信奸臣誅良將的事,趙國不亡都不可能的了。一個優秀的將軍就等於一座堅固禦敵的城牆,趙王之舉無異於自毀長城。只是可惜了李牧一生衛國,到頭來還死在了君王的手裡,可嘆可嘆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