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大家好,我們的阿煜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萊城-薩拉毛亞之戰後,新幾內亞的戰局進入了一個十分微妙的階段。日軍第51師團的大部分從萊城一帶逃進了馬坎姆河谷,另外第20師團則拼命向內陸的拉姆河谷和海岸的芬什哈芬前進,試圖趕在盟軍之前搶佔關鍵位置,接應第51師團。兵貴神速,麥克阿瑟需要儘快行動,沿著河谷和海岸伸出兩支鐵鉗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
追擊:拉姆河谷和芬什哈芬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盟軍攻佔休恩半島的攻勢:可見盟軍的兩條主要軸線分別是東邊海岸和西邊的馬坎姆-拉姆河谷
隨著萊城的突然失陷,安達二十三隻能匆忙將第20師團大部部署到芬什哈芬(Finschhafen),第78聯隊部署到拉姆河谷(Ramu Valley)。同時,為了在日軍構築堅固陣地之前提前迫使其繼續後退,麥克阿瑟急令澳軍第7師順著馬坎姆河谷(Markham Valley)進入拉姆河谷,另外第9師準備登陸芬什哈芬。不過,麥克阿瑟的計劃回頭看來也很危險:麥克阿瑟將芬什哈芬5,000左右的敵軍低估成了350人。隨後,低估敵軍人數的問題會在他身上經常發生,包括最後讓他栽了大跟頭的朝鮮戰爭。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從飛往拉包爾的飛機上遠觀菲尼斯特雷山脈:可見這一片是連綿不絕的山脈,遠處更是有一大片高聳入雲。最後,被切斷的日軍部隊將被迫透過這片山區撤退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從飛往拉包爾的飛機拍到的休恩半島東部海岸,大概是芬什哈芬所在的地區
從現在開始,休恩半島戰役就將在兩條軸線上展開:一條是半島的東部海岸,盟軍將在這裡一面跳躍式登陸,一面沿著海岸公路推進。另外一條是半島西部的河谷:澳軍將依靠著強大的空軍補給力量沿著河谷堅決推進。兩條軸線的中間是幾乎無法通行的菲尼斯特雷山脈(Finisterre Ranges),因此兩支部隊的最終目標是在休恩半島的北部會師,徹底控制半島。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後來在芬什哈芬附近的火力點中繳獲的日軍一式重機槍
於是,澳軍第7師從9月16日開始追擊退入了拉姆河谷的日軍第51師團。最終,第51師團的6,400人將成功透過河谷撤到半島的北岸,但是全部重武器和另外400具屍體都要被丟在河谷裡。由於日軍一心撤退,澳軍的進展十分迅速,在19日到20日透過刺刀衝鋒佔領了凱亞皮特村(Kaiapit)。隨後在27日繼續進攻的澳軍成功在Kawasi村附近伏擊了一股日軍,打死了60人。沒想到,這場小規模戰鬥讓日軍指揮官徹底慌了手腳,看作是澳軍一次大規模攻勢的前兆,於是將第51師團主力繼續後撤至菲尼斯特雷山脈中,只在河谷裡留下了第20師團的78聯隊。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3年10月5日追擊進入拉姆河谷的澳軍士兵:可見河谷本身是十分開闊的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3年10月26日在拉姆河谷中追擊日軍的澳軍部隊
於是,澳軍第7師迅猛前進,在9月29日佔據了Sagerak的簡易機場,並且最終在10月4日佔領了最重要的目標:敦普鎮(Dumpu)。在這些追擊戰中,澳軍第21旅僅僅陣亡5人、傷8人,另有119人生病,卻消滅了至少400名日軍(包括病死、餓死)。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3年10月25日澳軍部隊攻至敦普地區透過臨時搭建的木橋渡河
同時,麥克阿瑟讓第9師的20旅於9月22日在芬什哈芬登陸。儘管麥克阿瑟嚴重低估了日軍實力,好在日軍以為澳軍會從陸地上進攻,於是將四千人中的三千人部署到了小鎮的南側和西側,讓澳軍抓了個空當。見日軍人數更多後,澳軍急忙將第24旅在9月29日也送上了岸,並且在10月1日佔領了芬什哈芬鎮,與南邊萊城方向沿著海岸進攻而來的第22民兵營會師。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成功的芬什哈芬登陸戰:由於登陸比較出其不意,澳軍沒有遭遇什麼激烈抵抗就佔領了芬什哈芬鎮,並且與沿著海岸進攻而來的友軍會師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3年11月9日掩護步兵進攻芬什哈芬地區的一輛澳軍瑪蒂爾達坦克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3年10月的芬什哈芬地區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在芬什哈芬從美軍的登陸艦上登陸的澳軍部隊
激戰薩特伯格-瓦利奧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薩特伯格、瓦利奧、古斯卡和登陸灘頭(Scarlet Beach)地區的地圖:控制芬什哈芬以西的戰鬥遠比登陸本身更加艱難
然而,佔領芬什哈芬鎮本身遠不意味著戰鬥的結束。日軍第20師團的主力在澳軍進攻期間撤到了西邊的山區,依託南邊的薩特伯格(Sattelberg)和北邊的瓦利奧村(Wareo)集結。果然,到了9月26日,日軍第80聯隊突然從西邊攻擊澳軍灘頭陣地,卻被迅速擊退。然而, 整個第20師團集結完畢後,師團長片桐茂中將決定發動一場複雜的反攻,由79聯隊一部透過駁船發動海上進攻,剩下的主力部隊分別從北邊和西邊分別沿著海岸和山谷進攻澳軍的灘頭陣地。
但是,這個反攻的計劃在10月15日被澳軍在一名日軍軍官的屍體上繳獲(日軍軍官好像非常喜歡帶著機密檔案在前線轉悠,然後為盟軍提供寶貴的情報)。所以當日軍在16日發動進攻時,澳軍早已嚴陣以待。17日凌晨的海上攻勢演變成了一場災難:加強澳軍的美軍37mm反坦克炮等到日軍靠近到灘頭25米才突然開火,瞬間擊沉了三艘駁船中的兩艘,打死了160名日軍中的一半。其中一名美軍工程兵凡·諾伊(Van Noy)因為獨自一人打死30名日軍,隨後中彈身亡而被追授榮譽勳章。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兩艘反擊中被擊毀的日軍駁船
由於夜間組織混亂,日軍在西邊和北邊發動的主攻也未能集中兵力,而是演變成了一系列分散的衝鋒。即便如此,日軍從16日到24日連續不斷地衝擊澳軍第20和24旅的防線,卻幾乎沒有任何進展。由於澳軍第26旅也終於登陸,日軍的進攻宣告失敗,陣亡至少352人、傷564人(也有資料指出日軍僅遺屍就達1,258具),澳軍的總傷亡則是228人。
擊退了日軍進攻的澳軍經過了休整後開始反擊,主要目標是日軍第80聯隊防禦的薩特伯格-瓦利奧-古斯卡(Gusika)三角山區。從11月17日開始,澳軍第26旅在9輛瑪蒂爾達(Matilda)重型坦克的支援下開始了進攻。由於地形陡峭且日軍抵抗頑強,澳軍只能一個個地消滅日軍火力點。好在澳軍手握著絕對的火力優勢,還有坦克支援,所以攻克日軍陣地只是個時間問題。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從薩特伯格地區向後撤離的傷員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1月17日準備進攻薩特伯格的澳軍步兵和瑪蒂爾達坦克
在24日的戰鬥中,澳軍排長湯姆·德雷克中士(Tom Derrick)在受命後撤時拒絕撤退,反而身先士卒帶領他的排消滅了日軍十個火力點,然後牢牢佔據了重要的2400高地。為此,他榮獲了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到了25日,澳軍終於奪取了薩特伯格。至此,澳軍以49人陣亡、118人受傷的代價殲滅了大量日軍,並且繳獲了兩門41式75mm山炮、三門94式37mm反坦克炮、和18挺92式重機槍。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1月27日澳軍士兵跟隨兩輛瑪蒂爾達坦克對薩特伯格發動最後的攻勢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終於佔領了薩特伯格山頂的澳軍士兵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這名在薩特伯格山頂升起澳大利亞國旗計程車兵就是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獲得者、澳軍的英雄湯姆·德雷克
緊接著,澳軍第26旅向北進攻瓦利奧,最終在一系列迂迴作戰之後於12月7日佔領了瓦利奧。此時,澳軍第24旅已經從東邊進攻瓦利奧打了大半個月,面對著日軍的堅固高地陣地進展困難,補給線還一度被切斷。終於,由於26旅的進展和坦克的增援,24旅也終於攻克了當面的日軍陣地從而與26旅會和。同時,澳軍第5師沿著海岸拿下了古斯卡,徹底消滅了芬什哈芬一帶的日軍部隊。在瓦利奧戰鬥中,澳軍一共以47人陣亡、332人受傷的代價打死了至少451名日軍,還俘虜了一人。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瓦利奧之戰中的澳軍瑪蒂爾達坦克向日軍火力點開火的瞬間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2月9日澳軍第2/23營在瓦利奧升起英國國旗:可見到了二戰中,澳大利亞的英聯邦歸屬感還是很強的
休恩半島之戰的終結:從Shaggy Ridge到塞多爾
隨著芬什哈芬戰役的結束,安達二十三陷入了困境。他的第51和20師團現在都已經支離破碎,拼命向北撤退,還失去了補給。反觀盟軍,工程兵們已經將凱亞皮特、敦普、芬什哈芬的機場,以及芬什哈芬和萊城的港口修好,正在源源不斷地向前輸送物資和兵員,維持進攻的勢頭。美軍的魚雷艇更是在12月9日到13日的短短五天裡擊沉了23艘日軍駁船,轟炸機也集中轟炸探明的日軍糧食補給站,讓日軍的補給狀況陷入了絕望的境地。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3年在新幾內亞北岸巡航截擊日軍運輸船隻的美軍魚雷艇
因此,麥克阿瑟不打算給安達二十安任何喘息之機,命令澳軍第5師第4旅沿著海岸向錫奧(Sio)進攻,同時拉姆河谷中的第7師越過菲尼斯特雷山脈向半島北岸的波加吉姆鎮(Bogadjim)方向進攻。
首先碰了釘子的是澳軍第7師。在代號為Shaggy Ridge(大致翻譯成“凌亂嶺”)的區域,澳軍士兵進行了或許是二戰太平洋戰場中最艱難的山地作戰。這片山區的山頭都幾乎直上直下,陡峭至極,能夠通行的小路極其稀少,而且都在日軍第20師團的火力控制下。士兵在行軍過程中很容易直接從山道上墜入峽谷。從12月27日到28日,澳軍對日軍的核心高地發動了連續的炮擊和空襲。在磅礴大雨中,跟進進攻的澳軍士兵們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但是直到1944年1月都進展甚微。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Shaggy Ridge的主要高地之一:可見這裡的地形是極度陡峭,幾乎主要都是懸崖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Shaggy Ridge戰鬥中疲憊的澳軍第2/12營計程車兵們:他們剛剛摧毀了一門佔據了制高點的日軍41式75mm山炮
於是,麥克阿瑟從1944年1月19日到21日用他的空軍對日軍佔據的山頭進行了連續的轟炸,代號為“割喉行動”(Operation Cutthroat)。隨後,接管了進攻的澳軍第15和18旅終於開始取得進展,於1月25日透過迂迴戰術拿下了整片山區的制高點,然後透過頑強的防禦打退了日軍的進攻。最終,整個Shaggy Ridge在1月31日被攻克,澳軍陣亡了46人、傷147人,卻消滅了日軍800名守軍中的500人。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4年1月23日澳軍部隊在Shaggy Ridge地區剛剛佔據了一個山頭後立刻修築工事準備迎擊日軍。日軍通常會在陣地丟失後立馬組織反擊,試圖趁盟軍立足未穩奪回陣地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從遠處觀看空軍轟炸Shaggy Ridge的澳軍士兵們
同時,在海岸上澳軍第5師第4旅一路從古斯卡向北推進,在工事角(Fortification Point)一帶與日軍打了一場長達15天的拉鋸戰,從12月5日到20日在坦克的幫助下終於消滅了日軍的後衛部隊,打死420人,另外發現146具因非戰鬥原因死亡的日軍屍體,澳軍陣亡65人、傷136人。在這之後,日軍的防禦基本崩潰,於是第4旅在1944年1月15日輕鬆佔領了錫奧。之後,澳軍第5師第8旅繼續向北追擊,在16天后與恭候多時的美軍在塞多爾(Saidor)會師。總共加起來,澳軍第5師的追擊戰消滅了1,421名日軍、發現了2,198具因為飢餓、疾病而死的日軍屍體,還俘虜了76個奄奄一息的日本兵,自身的損失則是83人陣亡,186人受傷。很明顯,此時完全被切斷的日軍部隊已經失去了戰鬥力。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澳軍第30民兵營於1944年2月在錫奧方向進攻
之前提到在塞多爾(Saidor)的美軍部隊是第32師126團。這個團於1944年1月2日在塞多爾登陸,試圖進一步掐斷日軍的撤退之路。登陸本身非常順利、未遇抵抗,機場和小鎮也都被輕易拿下。到了1月19日,第128團也被送到了塞多爾。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1944年1月在塞多爾附近搶灘的美軍坦克登陸艦(LST)
然而,此時的美軍指揮官非常害怕日軍集中起來的反攻。如果日軍以第20、51師團殘部從南邊、第41師團從北邊的韋瓦克方向集中攻擊,那麼兩個團的美軍恐怕是吃不消的。然而,安達二十三選擇了更為保守的打法,將第51和20師團的殘部撤過菲尼斯特雷山脈。期間,眾多部隊因為疲憊、飢餓、疾病,甚至跌入懸崖而死。但是兩個師團的大部分部隊還是成功在2月8日到28日之間抵達了日軍控制下的馬當,結束了地獄般的旅程。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從塞多爾挺進的美軍第32師部隊和一輛M10坦克殲擊車:這種敞開頂部的車輛在太平洋戰場經常遭到日軍的偷襲,但是還是拔除日軍火力點的利器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在塞多爾會師的美澳軍士兵
當然,尾隨而來的澳軍第7師和美軍第32師沒有給日軍多少休息的時間。兩支部隊在3月21日合兵一處,隨後在4月13日佔領了波加吉姆,最後在24日佔領了馬當,正式佔據了休恩半島的頂部,結束了戰鬥。
總結:麥克阿瑟式勝利
從萊城之戰結束後的休恩半島戰役從1943年9月22日開始到1944年3月1日結束,盟軍總共傷亡了1,387人,遠少於布納-戈納攻堅戰的損失。日軍參戰的12,500人當中7,000-8,000葬身休恩半島,而且其中不少是餓死、病死的。終於,麥克阿瑟在休恩半島實現了他的諾言,在大概一年的戰鬥中重創了安達二十三的第十八軍,自身的損失相對來講非常輕微。這首先要得益於麥克阿瑟天馬行空的海陸空三棲的躍進作戰方式,讓休恩半島之戰的大部分都變成了痛快的追擊戰,日軍根本無法停下腳步組織防禦。在此之後,麥克阿瑟將把這種蛙跳躍進式的攻擊方式發揚到極致,最後以不大的代價讓日軍在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和菲律賓的大部分部隊在狼狽不堪的撤退和戰鬥中化身孤魂野鬼。
此外,休恩半島戰役也是澳軍部隊最後一次擔任重要戰略進攻的主攻任務。儘管澳軍的貢獻在歷史當中基本被淹沒,但是我們要記住,在麥克阿瑟最艱難的時候,是澳軍部隊挺身而出,擋住了日軍然後打垮了他們的第一道防線。澳軍作戰的戰場,無論是柯柯達、薩納南達、瓦烏鎮、薩拉毛亞、拉姆河谷還是Shaggy Ridge,也都是自然環境最惡劣的戰場。在這些地方,澳軍不但征服了自然環境,還最終在雙方實力還算相當的條件下打敗了日本人。這著實令我尊敬。
就在麥克阿瑟征服巨大的休恩半島的同時,哈爾西也將揮動鐵鉗的另外一半,沿著索羅門群島逐步逼近拉包爾。在那裡,等待著美軍士兵的是同樣艱苦的作戰。哈爾西也將發揮出他的軍事天才。
注:歷史圖片、地圖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與公眾號聯絡。所有照片均為親自拍攝(除非另行註明),未經同意不得使用。
本文為公眾號作者原創,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絡。
歡迎各位讀者在朋友圈轉發並關注本公眾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679 字。

轉載請註明: 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八):雙線追擊——休恩半島戰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