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年輕一代的職業選擇(中國青年觀察②)
江蘇淮陰師範學院學生在招聘會上挑選崗位。
趙啟瑞攝(人民視覺)
安徽理工大學2021屆畢業生在校園招聘會現場參加應聘。
陳 彬攝(人民視覺)
對於年輕人而言,傳統職業還是求職的第一選擇嗎?初入職場的不適應要用何種方式化解?職業與生活之間,能否“不做選擇全都要”……作為職場新力量,當代青年擇業觀的變化,一直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記者調查發現,社會轉型與技術進步正在推動當代青年擇業觀轉變。立穩腳跟、期待“獨立行走”的同時,他們追尋著自己的喜好與夢想。年輕人湧入職場海洋,既擁抱新型職業,造就了享受雙重生活的“斜槓青年”,也存在著一言不合就“閃辭”等問題。
新型職業:年輕敢“嚐鮮”
備好指令碼,擺開道具,調整燈光。“3,2,1……”
“95後”餘毅涵開始了新的拍攝。去年大學畢業後,廣告專業的他沒有坐進格子間成為一名白領,而是選擇將自己的愛好變為工作,當起了全職美妝影片“UP主”。
“讀大學的時候,我開始嘗試做美妝影片,瀏覽量一般只有幾百人次。但畢業前發的一條影片突然‘爆紅’,很快被頂到影片平臺首頁。”餘毅涵告訴記者,“我意識到,憑藉努力也能有被大家關注的一天,於是下定決心全職當‘網紅’。”
不過,對於影片“UP主”的工作,餘毅涵保持了相當的冷靜與理性。“我覺得‘UP主’是網際網路時代產物中一份普通的工作,和之前所有傳統行業一樣,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努力,透過學習行業領頭羊的特色和優勢來不斷改進提高自己。”
目前,餘毅涵最受歡迎的一則美妝影片已有近24萬的播放量,作品也多次被推上影片網站首頁。
近年來,像餘毅涵這樣從事新型職業的青年並不少見。社會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型職業大批湧現。
《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顯示,在新型職業從業者中,“90後”佔據了“半壁江山”,“95後”的佔比超過22%。他們大多處於剛畢業或畢業不久的狀態,新職業為處於擇業期的青年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就業選擇。
中國社科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敬寶認為,青年對新型職業的青睞有經濟和非經濟兩個層面的原因。“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新型職業代表全新或更高階的消費需求,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更好的發展前景。”同時,黃敬寶指出,新型職業更符合青年具備的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的特點,因此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
不過,一些新型職業從業者也面臨“成長的煩惱”。比如,行業“風口”變化快、職業發展不穩定、社會認可度不高等。
談及自己如何從一名機械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轉身為桌遊館老闆,趙文鵬認為是愛好與行業“風口”共同使然。“2015年,我準備創業。在資金預算很少的情況下,我一點點縮小範圍,最後覺得桌遊是一個不錯的機遇。”
入場近6年後,趙文鵬對桌遊行業卻隱隱有些擔憂。“桌遊這個領域已經處於一種比較飽和狀態,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經營的利潤也相對較低。”隨著“風口”的變化,他計劃以桌遊市場來試水社交行業,準備下一次創業。
面對新型職業,一些父母也戴上了“有色眼鏡”,認為這樣的工作“不正當”“不穩定”。比如,餘毅涵的父母至今對於兒子從事的工作還保留不同的聲音。“他們對我這份工作是做什麼、如何盈利等都瞭解得比較模糊。”餘毅涵說。
不過,這些問題並沒有冷卻年輕人投身新型職業的熱情。一項調查顯示,在2000名青年受訪者中,96.1%的人認為如果有機會,願意去從事新型職業;62.5%的受訪者認為新型職業能激勵勞動者從更多角度拓展個人價值。
“斜槓青年”:要工作也要愛好
寫字樓白領、健身房教練、電臺主播、自由撰稿人……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身份,在當下的年輕人身上卻可能隨機組合出現。這種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被稱作“斜槓青年”。
小輝白天的身份是一名出版社編輯,下班後,他則是一名電臺主播。說到自己的雙重職業身份,小輝認為這是一個“在工作和愛好間折衷的選擇”。
對於國學專業出身的他來說,出版社的工作專業對口,也是瞭解行業發展與拓展人脈的寶貴機會。而電臺工作則能充分滿足自己當主播的愛好,同時還有另一份薪水。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2019年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報告則指出,全國年輕群體中有主業的兼職者、創業者已超8000萬人。
“斜槓生活”為什麼受到年輕群體的青睞?
在北京大學研究員靳戈看來,“斜槓青年”的成因多種多樣。一部分年輕人選擇“斜槓生活”,是因為既無法捨棄本職工作帶來的收入保障,又渴望能在興趣愛好上繼續深入挖掘。同時,還有一部分“斜槓青年”選擇多面生活,是希望能夠多元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渴望在不同的工作中得到鍛鍊和成長。
“90後”女孩莉莉在某一線城市從事健康顧問和舞蹈老師兩份工作。在她眼中,這兩份工作並不存在衝突。
“舞蹈老師的上課時間不固定,有許多零碎的閒暇時間。”莉莉告訴記者,“維持健康狀態是每位舞者必須的修行,況且健康顧問諮詢在線上就能開展。”於是,莉莉舞蹈與健康的“兩棲”發展開始得自然而然。
“斜槓生活”作為多種職業體驗,既能為廣大青年帶來更大的挑戰和更多的新鮮感,也能帶來更多的收入和發展機會。目前,莉莉就打算繼續享受自己多元的工作體驗,併為下一步的工作轉型打下基礎。
黃敬寶認為,莉莉這種“斜槓青年”的出現,主要得益於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身兼數職,需要協調不同的工作時間,而新技術的應用為遠端辦公提供了支援。網際網路時代,工作的時空限制被打破,很多青年可以在業餘時間完成第二職業或第三職業的工作。”
頻繁跳槽:不願在職場“將就”
“領導總是對我的工作這不滿意、那不滿意,又拿不出直接合理的修改方案。即使有挑不出錯的時候,我也不會得到領導的表揚。”聊起自己的工作,小卓一肚子怨氣。
去年7月,小卓的新業務策劃被要求推翻重來,這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從上司的批評教育到作出離職的決定,她只用了半天時間。離職時,小卓還撂下“狠話”:是金子總會發光,既然這裡不稱心如意,還不如尋找下一個棲身之所。
前不久,同為“90後”的小一則選擇從入職不足兩個月的公司“跑路”。“每天從早10點到晚10點幾乎都是待命的狀態。如果十分鐘內沒有回覆工作微信,上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
小一覺得自己躺在家的時間漸漸變成了工作時段,這樣的狀態讓她在不斷的高度敏感和緊張中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生活。
職業社交網站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顯示,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明顯遞減的趨勢。“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而“90後”驟減到19個月,“95後”只要7個月。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將就”工作。許多人認為,自己不喜歡,就不會有工作熱情。因此不斷切換“賽道”,直至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時下,“一言不合就離職”“工作不是當初想象的模樣就閃退”等“閃辭”現象也屢屢引發社會熱議。
在靳戈看來,青年群體“閃辭”行為的背後,反映出社會環境的變化。“新興行業帶來的‘造富神話’引起了年輕群體如何進入薪酬提升‘快車道’的焦慮。‘996’等工作模式也為年輕人施加了更大的職場壓力。”同時,社會上職位選擇的豐富多元,也助推了“閃辭”現象。
但專家也認為,“閃辭”這一行為在青年群體中的頻發,也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和隱患。
“理性的辭職或跳槽能增強工作技能和環境適應能力,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有利於青年的職業發展。而‘閃辭’主要體現為工作時間較短而頻繁辭職,更多的是基於感性和一時衝動,不利於工作經驗和人力資本的積累。”黃敬寶指出,“草率辭職後,如果沒有再就業機會、就面臨較大的失業風險,可能失去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
專家們建議,年輕人追隨自己的意志自由選擇雖好,但同時也要積極調整心態,努力主動去適應職場。當代青年要努力適應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壓力與問題,熟悉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在選擇“逃離”之外,也要努力實現職場生活的自洽。可以辭職,但要經過深思熟慮,而不能僅靠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