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不愛學習,給他們試試“破窗效應”,不出三天愛上讀書

由 端木泰華 釋出於 經典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不得不說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孩子不愛學習,只想玩樂,這正是父母們所擔心的事情。

快樂教育容易讓孩子養廢了,棍棒教育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那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愛上讀書呢?

這就得說說“破窗效應”了。這個理論是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政治學家詹姆士·威爾遜、犯罪學家喬治·凱林提出來的。

1969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他找了兩輛一樣的汽車,其中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群,另一輛,把車牌摘掉,把頂棚開啟,停在雜亂的社群。結果發現,雜亂社群那輛車,當天就被偷走了;而中產社群那一輛,一週也安然無恙。

後來,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法,津巴多把中產社群這輛的玻璃敲了個洞。結果呢,過了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

在這項實驗為基礎,威爾遜、凱琳就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

“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被打壞了,而且又沒及時維修。那麼,其他人可能會受到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越往下發展下去,人們會繼續破壞,最後有可能滋生更嚴重的事件發生。

為什麼會存在“破窗理論”呢?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比如地已經很髒了,你再弄髒了也不覺得什麼。因為在很多人的潛意識當中,反正事情已經很糟糕了,而且沒人因此受到懲罰,自己也會隨波逐流,也不會受到什麼懲罰。

其實,這些說法從根源上就是認知錯誤,並不是說別人做錯了事情,我們也要跟著做錯誤的事情,而且影響的大小並不能改變行為錯誤的本質,別人的錯誤更不會是證明你無錯的理由。

任何不好的現象的存在,如果沒有及時修正完善,很有可能導致“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惡果。

比如說減肥這個問題,今天因為太累了,不想跑步,明天又因為太忙了,也不去跑步,久而久之,你就會徹底放棄減肥了,大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事業上的成功與否也是這樣的規律,你今天偷懶一下,明天也偷懶一下,雖然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長此以往,你就會徹底淪為一個不努力的人,甚至很可能自暴自棄。

有句話叫: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放縱、懈怠一天,就相當於打破一個小洞。

如果對此意識不到嚴重性,不及時收斂的話,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破洞,最後便會千瘡百孔。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同樣如此!

當然,“破窗效應”是很好地利用了人們的心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用“破窗效應”的反作用,就是“以身作則”,讓孩子覺得是個“破窗”,跟著一起做。

比如蘇洵就是這麼教育蘇軾和蘇轍的。

為了讓蘇軾和蘇轍對學習產生興趣,每當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他就故意躲在一個角落看書。當孩子走進的時候,他又故意把書藏起來。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經過蘇洵的這樣“偷偷摸摸”地看書,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有一天,蘇洵出門,蘇軾和蘇轍趁著父親不在家,他們偷偷溜進書房,把書找出來認真讀起來。後來蘇洵就經常“出門”,蘇軾和蘇轍偷偷溜進書房讀書。漸漸地,蘇軾和蘇轍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讀書學習的習慣。

除了這種反饋,我們還要學會不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破窗”。

經常看到一些家長,發現孩子有些錯誤的或者不禮貌的舉動,不管什麼場合隨便給孩子貼標籤,罵孩子沒出息或者說孩子“笨”。其實就是在暗示孩子“你是一個破窗”。

這樣的結果,一是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強,不願與家長溝通,使得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二是孩子可能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沒有了進取心,在學習、紀律、品行等方面會越來越差。

人,一旦放任自己有第一次,就會有以後的無數次。我們要儘可能去保證自己在處理事情和做人做事的時候,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對孩子的壞習慣要及時地提醒、糾正,不然後果會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