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2020年10月新刊上市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李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導讀】過去數十年,中國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實現了整體躍升,但卻有越來越多人認為自己正成為“弱勢群體”,儘管其中不少人並無衣食之憂,而且也並非社會底層。究竟如何理解這種“弱勢心態”,為什麼它會蔓延為一種普遍心態?
清華大學李強教授指出,“弱勢心態”是社會情緒的表達,反映出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呼喚。由於中國社會鉅變,社會經濟各方面出現巨大反差,社會問題同步產生,而社會保護性措施並沒有及時跟上,人們很不適應,很容易產生弱勢感。值得注意的是,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弱勢化”:一種是在合法競爭中發生的弱勢化,另一種是由於制度障礙而導致的弱勢化。二者差別在於,前者是社會競爭的自然結果,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理應對競爭中的失利者、階層下降者提供有利的社會保障機制;而後者的特點是,由於制度安排不合理,從一開始就將一部分社會成員排斥在外了(例如臨時工、代課老師等群體),這種“非競爭型的弱勢化”更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他認為,中國進一步改革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實現公民意義上的公平公正,即只要是中國公民,都應享有不受制度排斥的、平等的競爭機會。
本文原載《北京日報》,轉自“清華社會學”公眾號,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參考。
“弱勢心態”蔓延的根由
▍沒人願意成為弱勢群體,卻都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
近年來,“弱勢心態”有蔓延之勢。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願意成為“弱勢群體”,但是,物價的上漲可以讓人感覺“弱勢”,動輒幾百萬的房價使人倍感弱勢,現代化、市場化、城市化的推進可以讓人們時刻擔心被社會甩出……
今天我們所遇到的“弱勢化”,也可稱之“邊緣化”現象,有其鮮明的特徵。
一是弱勢化往往是以驟變的形式發生的,這當然會造成人們很大的不適應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變化的速度令人震驚。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正向方面看,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可謂成就斐然。但是,這也是以鉅變的形式發生的,往往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有這些是以體制變革、城市規劃、大型工程專案的形式出現的,造成一些群體地位的變化幾乎是在一夜內發生的,人們當然難以適應。由於變化速度太快,對於一些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也常常出現制度滯後的問題。
二是經濟社會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些人的弱勢化感覺。
馬克思曾經講過這樣的道理:當大家都住在茅舍樣小房子裡的時候,誰也沒有感到有什麼不滿,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所有小房子裡的居住者就會感到不舒適、不滿和被人輕視,也就是說,貧富反差造成了強烈的被弱勢化的感覺。
今天我們遇到的正是這樣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巨大變革的社會形勢下,社會流動是難以避免的。在社會變化、變革之中,有的人地位上升,有的人地位下降,這種現象難以避免,而且社會流動本身也確實給社會帶來了活力。問題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流動是公平正義的呢?什麼是合理的社會流動呢?
三是弱勢有普及化、泛化的趨勢。
過去,在企業當工人,感到“工人階級”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然而,企業轉制以後,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筆者社會調查中遇到有些老工人說,小孫子上學在同學中不好意思說自己家裡是工人,怕被別人看不起。
過去,大學畢業生被稱為“天之驕子”,而今天他們中有些人擁擠在大城市就業競爭市場上,能找到兩千元一個月的工作就很不容易了,這部分大學生也深感弱勢。
▍兩種截然不同的“弱勢化”
“弱勢心態”的蔓延是現在社會情緒的一種表達,是人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喚。為了合理地解釋什麼是公平正義,我們首先要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流動或弱勢化。
一種可稱之為“在合法競爭中發生的弱勢化”。比如,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有的企業發展壯大成為名牌企業,也有的企業則敗下陣來,甚至破產了。在市場競爭(或稱作初次分配)中發生的弱勢化現象卻又難以避免。在這種競爭中,只要競爭的規則或程式是合法合理的,由此產生的社會流動也就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這樣的制度設計可以提高整體的勞動生產率,是我們可以接受的。
文化縱橫B站欄目全新上線
雖然競爭具有合理性與公正性,但是,一些人的下降流動或弱勢化總不是好事情。在競爭中,弱者當然競爭不過強者,特別是人群中的老、弱、病、殘,往往是競爭體制中的失利者。
從社會制度建設的角度看,也必須對競爭中的失利者提供保護的機制。因此,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有良好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對於老、弱、病、殘,對弱勢者、對下降流動者提供社會保護。
另一種可稱之為“制度障礙型的弱勢化”。這種弱勢化不是在合理的競爭之中發生的,所以,也可以稱之為“非競爭型的弱勢化”。這種弱勢化的特點是,從一開始就將一部分社會成員排斥在外了。
換言之,在跑步比賽起跑點的時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許他們參加比賽,或者讓他們後跑。顯然,這種“制度障礙型的弱勢化”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合理的。如果仔細考察各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就會發現問題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機關事業單位的非正式工,很多講課效果不錯的“代課老師”等。如果再仔細分類的話,這裡面有些弱勢化是制度設計時就被排斥了的群體,有些是受到制度歧視的群體,也有些是被制度忽視甚至被制度遺忘了的群體。
譬如,在職業技術職稱制度方面,我們更重視的是高層次的職業技術職稱,而對於普通勞動者的職業技術職稱,表面上也建立了體制,但實際上形同虛設。廣大一線的、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勞動者的職業技術職稱更是被忽視的。這種“非競爭型的弱勢化”更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怎麼辦?
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應該是充滿機會的社會,應該為社會成員提供透過競爭實現地位上升的渠道,任何人只要努力都有上升的機會。
從這種角度看,我們的改革事業最為重要的目標應該是透過深化改革,最終實現在公民意義上的公平公正,即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們都應該有平等的競爭機會,都不應該受到制度的排斥。
— 2020年10月新刊目錄—
▍域外
美歐跨大西洋關係的中國挑戰
任希鵬
▍封面選題:美國的百年未有之變局
01 中美衝突:國際經濟層級體系的裂變
封凱棟
02 尋找新的“敵人” :美國對華戰略加速調整的國內根源
潘亞玲
03 從“帝國”到“國家”:美國國家能力轉型進行時
歐樹軍
04 里根政體的衰敗與美國重建的特朗普道路
左亦魯
05 疫情後大國關係新格局
紀明葵
▍城市政治經濟學
06 全球化時代城市的轉型發展
周偉林
▍公益理論與公益實踐
07 美國國家構建過程中的科學公益
牛 可
▍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遷
08 “防疫國家”的資訊治理:實踐及其理念
戴 昕
09 區塊鏈與國家治理的融合重構
李雯佳
▍中國發展模式再討論
10 進行中的開創:華為實踐的工業史意義
宋 磊
▍社會結構變遷
11 精細分層社會與中產焦慮症
熊易寒
12 當小農戶邁向大市場
譚同學
▍學術評論
13 文科為什麼要交叉——兼論知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錢乘旦
▍後發國家發展道路
14 拉丁美洲的未竟工業化
程文君 鄭 宇
15 “弱國家”困境和埃及的再工業化前景
段九州
本文原載《北京日報》(2011年4月18日),原標題為《“弱勢心態”蔓延的根由》。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絡版權方。
打賞不設上限, 支援文化重建
長按上方二維碼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