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小孩子從小就顯示出好像對數學有很多天賦呢?而另一些孩子說到數學就會害怕呢?其實數學這個東西真的能嚇了很多人,但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孩子們都會被去過奧數班和數學補習班的一些經歷,家人們也費盡了好大的力氣,給孩子們惡補數學,打好數學的基礎,儘管家長們仍然潛伏,繼續將孩子送上這個艱難的路程卻有很多人沒有思考過這數學艱難的源頭到底是在哪裡。
其實有很多人也說過,孩子們的啟蒙時間是有敏感期的,那麼什麼才是為數學啟蒙敏感期呢?具體來說孩子們的數學啟蒙期有幾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0~1歲,第2個階段是1~3歲,第3個階段是3~6歲,第4個階段是6~9歲,第5個階段是9~12歲,而過了12歲之後,孩子們的數學敏感期也就錯過了,當然這5個階段的學習節奏的快慢程度不一樣,深度也會不同。其實大部分像天生非常有天賦的孩子們,其實就是抓住了敏感期的學習階段,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好了這幾個關鍵的數學啟蒙階段,在孩子0~1歲的時候是極其關鍵的,大腦完成了40%的發育,包括大腦神經元的細胞,海馬體及其中的各種連線都在這個階段裡面發育完成,別看這一年很快過,但它是5個階段裡面最關鍵的一年,孩子們的學習速度其實也是很快的,他比我們大人的腦部發育和記憶力強得多。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數學感覺,那數感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數感就是一個能夠靈活地處理數字,拆解各種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和想辦法。我們學習豎杆的時候,我們要從孩子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開始學習,要讓孩子們培養好他的觸感敏感度,要充分調動其他的無感,而且這個時間還要了解是哪個時期的,哪個感覺是最強勢的。針對1~3歲的孩子們,認識數字的時候必須要有實物在手,要讓孩子們感覺到食物與數字的存在,3~6歲的孩子們可以給他看到數字概念的呈現,而到了6~7歲,讓孩子們加上聽力和語言上強調,要用數字去描述各種東西的量。
另外一個就是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其實這背後的道理再簡單不過。大多數的爸爸媽媽也並非是數學的專家,也不懂太多的專業叫法,那麼怎麼到底才能給孩子培養好的數學思維呢?其實奧妙就是在於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多去用生活的自然事物來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我們下樓的時候可以數數樓梯的數,例如我們外出購物的時候可以計算錢,生活中也存在小編多多的數學。歸根到底就是我們孩子學的數學和生活也不是脫離的,我們爸爸媽媽教的數學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我們平常的知識。
另一個就是要孩子們去主動認識知識和被動知識,那麼什麼是主動之時,就是我們每天用眼睛和手都能感受到的,這是孩子主動學到的知識,那什麼才是被動知識,就是我們在這主動知識,加深的、抽象的讓孩子們去啟蒙科學。
小編認為,只要我們抓住好孩子們這幾個數學敏感期,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情況去分配他們的學習,爸爸媽媽也能在生活上面做好啟蒙的工作,讓孩子們不要輸在數學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