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樂道的清朝四大謎案 至今沒有定論

1.順治出家之謎
史載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妃甍。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掇朝五日。旋既下旨追封為皇后。
有的人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闢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
津津樂道的清朝四大謎案 至今沒有定論

順治像
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據說董鄂妃曾是順治弟弟的福晉,在進宮伺候皇太后時見到了順治帝,兩人一見鍾情。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臺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琇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嘆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鍾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髮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臺山祝髮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2.雍正繼位之謎
一代英豪清康熙帝執政六十一年,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駕崩。其後,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但迄今為止,雍正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寶座的,是按遺詔之言合法登位,還是暗中篡改遺書而繼位的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仍然是一個謎。據官書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冬至前,胤禛奉命代祭祀南郊。當時,康熙患病住在暢春園療養,但仍然能“靜攝”政權,掌控一切。胤禛請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因祭天是件大事,命他不得離開。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惡化,才不得不破例把胤禛召到暢春園來。而在胤禛未到之前,是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以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在御前侍候。這時,康熙向他們宣佈說皇四子胤禛人品極好,肯定能夠傳承大統,繼承皇位。此時,其他皇子都在外候旨,當胤禛來到康熙面前時,康熙告訴他病情的惡化,胤禛聽後昏撲於地,痛不欲生。到了夜裡戊時,康熙歸天,隆科多正式宣佈“遺詔”胤禛繼位,即為雍正帝。
津津樂道的清朝四大謎案 至今沒有定論

從上面官文記載的情況來看,雍正的繼位是合乎法理的。對此,清代的官書可以說是眾書一詞,口徑統一。後世有人根據雍正的品格、才幹、年齡和氣質上的眾多特點以及他在皇宮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煉多年的特徵,以及康熙對雍正的認識和父子感情基礎,當時諸子爭儲互斗的背景,還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遺詔的在場人物、地點、時間以及情節等綜合分析,雍正是根據康熙的“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而繼承皇位是可能的、可信的。
但是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雍正繼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
早在雍正帝在位時,社會上就盛傳康熙是要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的,在他患病的最後幾天,曾經下旨要十四皇子回到京城,但是胤禛的死黨 隆科多卻隱瞞真情,篡改諭旨,在十四皇子還未到之前假傳聖旨,宣佈胤禛繼位。這就是民間所謂的“矯詔篡旨說”的由來。另外一種說法是,康熙原來就有了手書,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詔書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但是詔書遭到了胤禛及其死黨 的篡改,把傳給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了“於”字,這就是民間所謂的“盜改遺詔說”的來源。那麼到底是誰盜改的遺詔,又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雍正本人親自改的;有的說是康熙把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還有人說是雍正所養的死黨 、武林高手把詔書偷出來之後而精心篡改的……著名清史學者王鍾瀚先生,從對康熙皇帝之死及其四子胤禛繼位的情況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從康熙皇帝在其六十一年(1722)八九月份至熱河行圍,十月回宮的身體狀況來看,其身體相當健康良好,當時,康熙只是患了感冒,胤禛多次親自或派人請安,康熙的答覆都是“聯體稍愈”,從這個情況來看,他的身體並沒有什麼大的病情,如果沒有發生非常的事情,還沒有到要“壽終正寢”的時候。然而康熙卻在病情並未惡化的情況下突然死去,其中疑竇重重。從事變的發展迅速來看,很可能是因為胤禛相信了人們吹捧大阿哥可能繼位的言論,感到得位無望,於是看準時機,與隆科多等勾結,控制了康熙與外界的聯絡,害死了康熙,篡改了詔書,篡奪了皇位。從康熙皇帝駕崩之後,僅由隆科多宣佈口授遺詔的情況來看,也是大為讓人生疑的。
還有人認為,康熙本來就是要在四皇子和十四皇子兩人中選立皇儲,而最終確定為四皇子胤禛,十四皇子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這也說明康熙確實把胤禛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之一。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為親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後二十二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比其他的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對胤禛的兒子弘曆寵 愛有加。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也有人認為,康熙本想讓十四子繼承皇位,但在他臨終前,十四皇子遠在邊疆,若將他召回再宣佈詔書,恐發生皇位糾紛的變化,無奈之下就傳於雍正。
3.雍正死亡之謎
世傳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詞。這一說法究竟可信嗎?
說來話長,它起因於雍正七年(1729年)曾靜、張熙一案。曾靜慕明末人呂留良的為人,以排滿復明為職志,因遣其徒張熙詭名投書川陝總督嶽鍾琪,勸他為祖先(岳飛)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
津津樂道的清朝四大謎案 至今沒有定論

雍正像
世宗嚴加處治,戮留良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傳說呂留良有一個倖存的孫女,名叫呂四娘,她的劍術之精,冠絕儕輩,立志要為父祖報仇。後來她潛入宮內,終於刺死了世宗,並把世宗的腦袋割下,提著逃走了。
好事的人說是根據鄂爾泰傳記的記載,說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還“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喧傳世宗暴崩的訊息已滿城風雨了。鄂立刻“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清高宗弘曆二十五歲登位),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這裡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載裡,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絡。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求長生吞丹藥,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4.乾隆身世之謎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津津樂道的清朝四大謎案 至今沒有定論

乾隆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其中人們最愛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裡?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的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裡不叫雍和宮,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
乾隆曾經多次以詩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宮。在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更明確地寫到:“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裡,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議論。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的,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寫了三十首詩,其中有一首詩,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小注,這個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裡小住幾天。”
這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一樣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這個園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餘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他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
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註釋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2年。
在嘉慶剛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而且寫詩慶賀,在詩的後面,做出這樣的註解,說康熙老太爺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在詩文的註釋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他明明白白地寫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誕生於山莊。 嘉慶這兩次寫的詩和註釋表明,在他看來,“皇父”乾隆生在熱河是一件確鑿無疑的事。
可是,過了十幾年以後,嘉慶又放棄了這一看法。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後,都要為他的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時發現,這兩部非同小可的文獻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
這時,翰林出身的劉風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紙條,送給嘉慶審閱。面對白紙黑字,嘉慶開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嘉慶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批准在《實錄》和《聖訓》裡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經明確把乾隆出生地寫成雍和宮。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住在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的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裡,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改寫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了把他的爺爺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他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乾隆這麼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就連他的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熱河行宮裡有一個很醜的宮女在草棚裡面生下了乾隆。
不過,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譜《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以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儲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乾隆的親生母親是鈕祜祿氏。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乾隆是個大孝子,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並把它繪畫叫《慈寧燕喜圖》,侍奉母親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還別出心裁,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他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髮,所以叫金髮塔。乾隆愛寫詩,在他的詩中,有不少是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 儘管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鈕祜祿氏。但還是有人硬要從裡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去呢?
圍著乾隆的出生問題,又冒出來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一個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浙江海寧縣,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的一個小縣。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這一年,恰好雍親王和陳閣老的兩家夫人分別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洩露出去。”
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擔任內閣大學士以後時間不長,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了,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海寧是一個偏僻小縣,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的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943 字。

轉載請註明: 津津樂道的清朝四大謎案 至今沒有定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