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省實四位名校高學歷老師。 南都記者 馮宙鋒 攝
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王世傑:中科大博士 任教物理 “與抬槓學生周旋的感覺,挺酸爽”
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翟萬里:清華大學博士 任教生物 “我感到上第一節新課就垮了”
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尹東曉:北京大學博士 任教化學 “最理想的狀態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知識”
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李梁 華東師大博士 學校資訊化發展中心主任 “基礎教育要培養一批學者型的教師”
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近日,高校碩士博士到中學任教成為熱門話題。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一些知名中學曬出招聘公示,不少來自頂尖高校的碩士、博士生榜上有名。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髮展和教育環境的改變,越來越多碩士、博士逐漸選擇到中學當一名教師。今年,廣東實驗中學(以下簡稱省實)引進了九名博士。清北等名校博士畢業生涉足基礎教育領域,感受如何?8日,南都記者到省實採訪了四位名校高學歷老師。在他們看來,高中的相關知識自己原本就得心應手,平時課上的知識講解完全沒有問題。相對難一點的是如何把握好一節課的節奏,以及滿足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但這個可以一邊做一邊學。甚至有人笑稱,堂上遇到學生抬槓,那感覺實在酸爽!
王世傑:中科大博士 任教物理 “與抬槓學生周旋的感覺,挺酸爽”
戴著黑框眼鏡,笑起來神采奕奕。剪著平頭的王世傑給人的感覺特別陽光。心直口快的他開門見山就說,“對於找工作,我目前就是投了一份簡歷給省實,接著就來這裡當老師了。”他解釋說,自己選擇當老師,主要基於兩個考慮因素,第一個是對個人能力的評估,第二個就是興趣使然。
“相比於在實驗室一直做研究,我比較願意和別人交流,比較願意跟學生講東西,這是對個人興趣的一個評估。另外,我爸是老師,我太太也從事跟教育相關的行業,所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覺得選擇當老師也不錯。”王世傑透露,自己曾經到省實實地考察過,感覺轉一圈後再回到高中,還是有一些熟悉的感覺。“本身來說,我之前也參加過物理競賽,我對中學的這些東西感興趣些。我覺得自己當老師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讓王世傑印象深刻的是,校長給他打了電話詳細詢問了一些情況,比如為什麼考慮來中學當老師,對自己的能力有什麼評估,有什麼興趣愛好等等。“校長還問我喜不喜歡踢足球。”王世傑笑著說,自己當時怔了一下,隨後如實回答,說自己只會打羽毛球,足球這個對抗性專案不行。“校長的這些問題,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從網上了解到的省實是一個重視體育藝術特色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學校,確實不假。”
王世傑目前教三個高一平行班的物理。如何準備自己的第一課?他說,先看看其他老師是怎麼上課,“這些知識點我們自己都很明白,但是如何給學生講明白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會根據有經驗的老師給的提綱,結合他們的見解,有時再“抄抄”他們用得特別好的例子,自己琢磨一下再來發揮。
站講臺一週,讓王世傑感覺到棘手的地方是,有的學生特別愛在課堂上抬槓。有時中學的題目設計得不嚴謹,學生就要來挑刺。“有的學生會抓住具體題目中的某些表述不清楚的地方死磕,假設出無限種可能,非要把原來的答案推翻。後來我想了想,他抬槓說明他至少思考過,如果他在課堂上不思考不聽課,他也抬不了槓,是不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抬槓還是件好事。”這種與抬槓學生周旋的感覺,王世傑感到也挺酸爽。“我不一定要所有學生都循規蹈矩地選擇標準答案,有的時候還是得鼓勵抬槓。抬槓也是一種學習。”
王世傑稱上課一週壓力還是有的,主要來自於自己的課程進度有點落後於其他老師,“我就少讓學生在課堂抬槓了,我要趕進度了。”
談到課後與學生的交流,王世傑聳聳肩,無奈表示,除了交流題目外,其他互動還是較少。“開學一週,還不怎麼熟悉,我現在老是記錯他們的名字感覺不太好。”
翟萬里:清華大學博士 任教生物 “我感到上第一節新課就垮了”
“上了一週課,感覺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容易,因為之前我們都是以聽課為主,覺得老師的節奏把握得很好,像聊天似的,這樣的講課讓學生能學到東西。但是我這週一共上了5節課,每次我準備的時候都覺得信心滿滿肯定會出效果,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尤其是在第一個班上第一節新課的時候就已覺得有點垮掉了。”
翟萬里,清華大學博士,目前在省實高一級三個平行班教生物。剛站上講臺一週,他總覺得自己心中想說的口頭上表達得不是特別好。“比如說,我在上課前,已按照標準答案備好了課,但一旦講到某個知識點的時候,自己講出來的又跟備課時準備的不一樣,本想給學生多一點知識的延展,最後又覺得自己表達不到位,還不如不講。”
翟萬里靦腆地表示,為了能更好地上好課,自己會在鏡子前先演習一下,這樣就不至於在課堂上張口就來,最大限度避免口誤。
作為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在拿到省實offer前,翟萬里其實已拿到藥企或科研單位的幾個offer。“我曾問過自己,更適合什麼?更熱愛什麼?”翟萬里表示,首先他覺得中學生處於一個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在這時候給他們一個先進的科研文化知識的引導,可能對他們的改變就會更大一點。第二個選擇省實的原因則是因為省實的平臺,“省實有一個博士工作站,我們進去以後可能更好地去發揮我們之前的一些科研思維,讓我們的專業還可以在省實的平臺得到一個延續。”
翟萬里坦言,在做決定之前跟家裡人商量過,家裡人是不太理解的,“因為他們覺得讀了那麼多年書又去了一箇中學。我到現在也沒能太說服家裡人,希望自己能在學校做一些成績,讓他們看到我做的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多年的求學經歷,讓翟萬里清楚,中學階段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什麼樣的理念,和打下一個什麼樣的基礎。“我覺得價值觀很重要,我現在課上也會有意無意地爭取讓他們將來去投身一些科研工作,拿施一公的例子跟他們講,學以報國赤子之心。”
目前,翟萬里認為自己要突破的難關是課堂設計。在有限的40分鐘之內,如何對內容進行取捨,包括一些興趣引導的該不該留,高考考與不考的該怎麼去留,怎麼處理平時的學習跟高考之間的關係,“這些處理起來確實不容易,我覺得還要在實踐中思考。有時候覺得高中生分數還挺重要的,不能辜負了家長的期望;另一方面覺得也要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負責,因為人生不僅有高考還有很多。”
“現在想出來一點辦法,就是自己多投入點時間,如果在課上講的引導興趣的稍微多了一點,可以把晚修的時間多留一點給學生,解決他們在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翟萬里笑著說,自己還沒問學生對自己課堂的反饋如何,“至少目前還不敢問。”
尹東曉:北京大學博士 任教化學
“最理想的狀態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知識”
早在讀本科的時候,尹東曉就有了當老師的念頭。後來保研去了北大,一直讀到博士,這個念頭從來沒有中斷過。“因為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就覺得老師的工作很好玩。”
快人快語的女博士尹東曉稱,自己當年在讀高中的時候,就特別愛給同學講解題目,“講完以後同學都會稱讚一下,我也不知道他是真心的還是恭維我的,但是我都會很高興,會覺得好有成就感,就是我把我懂的告訴別人,然後幫助別人學會這個過程。我當時是覺得很美妙。”
尹東曉表示,省實最打動她的地方是素質教育,學校對人的培養很綜合全面。這一點是她非常認同的。因為她自己對體育也很喜歡,在中學時代就拿過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雖然並不是以體特生的身份參加高考,但是體育運動也是她求學生涯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來到這裡後,我終於發現教書也不是那麼好玩,還是挺辛苦的,要學的東西很多,之前我覺得這個東西好像看上去很簡單,自己學得很簡單,但未必能引導學生一樣學得簡單。”尹東曉說,現在她在跟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如何上課,“我們這種剛畢業的可能講課會像做報告一樣,儘管講得很流暢,但如何跟學生互動交流,怎麼引導他們自己得出結論,我覺得我還需要再多學習。”尹東曉稱,雖然有時候可以自己對著鏡子練,但實際真上起課來,你提出一個問題後,學生給你反饋,這個反饋可能和你在鏡子裡練的時候想的根本不一樣。
尹東曉現在帶著高二的兩個班,一個是高考選化學的班,一個是高考沒有選化學的班,他們用的是兩本不同的教材,自己需要慢慢磨合適應。“有的學生會跟我交流,讓我調整一下課程進度。”尹東曉笑稱,自己的這一週不是在備課就是在上課或聽課,所有時間幾乎都用來死磕教材,突破課堂設計瓶頸。“比如說這節課是先講作業題,上課帶著學生做題還是怎麼樣,學生可能有什麼反應,這些要去考慮;再比如說我讓學生做題,我以什麼形式來看他這個作業是否正確,是同桌交換批改還是全部收上來批改,就這樣一些細節都需要逐一落實。”
尹東曉稱,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是高中老師,自己也希望能成為這樣的老師。在她心目中,可能有的老師特色不是很鮮明,但學生就是願意去聽他講,或者說他就是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去接受到一些知識。“他的課堂其實已經組織得非常好了,就像潤物細無聲,你其實說不出來他哪裡好,但是學生就是喜歡上課,喜歡聽他講話。”
尹東曉認為,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肯定還是要把教學方面做好,再去做其他錦上添花的工作。
李梁 華東師大博士 學校資訊化發展中心主任
“基礎教育要培養一批學者型的教師”
李梁在省實任教已有9個年頭了。2011年,在華東師大物理系博士畢業後,他就直接到省實任教,如今是學校資訊化發展中心主任。“近年來省實已經引進了數名博士,還有好幾位老師在讀博士,今年是一口氣引進了九名,我自己的感受是,博士其實在學科專業上肯定比本科或者是碩士會鑽研得更深一些,看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方式,相對來說會有些不一樣。 ”
李梁表示,學校其實一直以來有一個特色,就是要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而拔尖創新人才應該不會是完全體現在高考上的,“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我們確實是可以在學科上站得相對高一點的角度,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帶給學生。”
此外,李梁還認為,博士畢業因為有一定的論文要求,因此畢業是相對難一點,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的整個科研訓練會更加系統一些。如果能把科研的系統訓練帶到基礎教育的研究裡面來,有了一線的教學實際,則比較容易推動基礎教育的一些改革。
“現在做基礎教育的研究,很多都是在高校,不直接紮根在教學一線,所以有一線的話,其實是更容易得出一些更加適合基礎教育的東西。包括我現在主管學校資訊化其實也有這方面的用意。”李梁稱,一些傳統的教學理念未必會搞出更多更新穎的或者是更切合實際的東西,現在正好國家推動的方向是教育現代化,相當於把資訊化作為主要抓手來推動教育現代化,有資訊化因素參與進來以後,整個教學的理念、教學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教學的模式,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是希望利用資訊化提高各學科上課跟同學之間的互動性;希望能夠透過資訊化的手段,讓原來非常抽象的一些東西更加傾向於感官的理解。最後,透過資訊化做大資料,把沉浸式教學、精準性教學、個性化教學做起來。”李梁稱,基礎教育研究以往在高校是有很多理論型的研究者,基礎教育裡面大多是經驗式的,所以中學招博士的話,其實一個基本的立意就是要在基礎教育裡面培養一批學者型的教師。
今年2月,在省教育廳的支援下,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准在省實設立“基礎教育研究博士工作站”。這也是廣東省第一家在中學設立的博士工作站。省實“基礎教育研究博士工作站”致力於在教育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培養出一批富有創新創造能力的高層次青年人才,加快提升省實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水平,並影響帶動省內外眾多學校的發展,並將在省教育廳的領導下,與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等省內外單位密切合作,讓工作站的老師們深入參與相關課題研究。同時,學校也將聘請國內著名教育專家作為顧問或指導老師,幫助他們進一步瞭解基礎教育前沿研究的方向,並投身其中。
採寫:南都記者 梁豔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654 字。

轉載請註明: 名校博士當中學老師:“我有時會鼓勵學生抬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