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學的三十年變遷

黑板洞察·洞察教育行業趨勢,發掘培訓產業價值 (微信公眾號 ID:heibandongcha)

企業大學的三十年變遷

導語

經濟全球化潮流推動下,企業競爭日益激烈複雜,底層文化力逐漸成為博弈時的關鍵優勢,企業尤其大型國際企業更加傾向自己辦學培養人才,進一步塑造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企業大學即是其建立文化競爭力的絕佳利器,在眾多大型企業發展中頗具鋒芒。今年恰逢企業大學在中國發展的第 30 個年頭,那麼,步入而立之年後,其還會在我國散發出怎樣的“熱量”呢?

01從西學東漸到自力更生企業大學在中國步入而立

企業大學的三十年變遷

定義看,企業大學是指由企業出資,以企業高階管理人員、商學院教授及專業培訓師為師資,透過實戰模擬、案例研討、互動教學等實效性教育手段,以培養企業內部中、高階管理人才和企業供銷合作者為目的,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要的一種新型教育培訓型別,也可直觀的理解為是職業教育大體系下的一個分支。其最早發端於西方,後傳入中國,時至今日已在中國發展 30 個年頭,今年也是其在國內步入而立之年的一年。

20 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創辦了“通用汽車技術和管理學院”,希望將培訓和學習帶到工作中來,這一時期即企業大學早期的醞釀階段。時間來到 1956 年,通用電氣公司進一步將該理念深入落地,建立了克頓維爾學院(現韋爾奇領導力發展中心),該學院普遍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大學。自此,企業大學開始在全球尤其歐美國家鋪展開來。

到了上世紀 80-90 年代,企業大學迎來蓬勃發展期。彼時,美洲、歐洲、澳洲、東南亞等地紛紛熱衷企業大學的研究與創新實踐。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企業大學的概念和運營模式傳入了中國。1993 年,中國境內最早的企業大學誕生——摩托羅拉中國區大學。由此,中國企業大學發展的序幕正式拉開,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企業大學的重要性和關鍵性,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大學和人才培養中心,整個行業呈現出空前高漲的姿態。

企業大學的三十年變遷

1997 年,春蘭投資 6000 萬元建成國內第一所企業大學——春蘭學院,並於1998年正式開始運作,該學院也是我國首家企業自辦高等學校;1998 年 5 月,中國最早一批本土企業大學之一的海信學院成立,學校以“海納百川、學以致用”為宗旨,率先邁出探索企業大學本土化的步伐;1999 年 12 月,國內老牌家電製造企業海爾建立自己的大學,佔地面積 12000 平方米,總建築面積 3600 平方米,可同時容納近千人學習交流。

時間維度看,上世紀 90 年代至本世紀前十年,無疑是企業大學發展的黃金時期。放眼世界,這一時期企業大學數量從 400 多所增加到 2010 年 3700 所,其中世界 500 強裡有近 80% 的企業擁有或正在建立企業大學。聚焦國內,截止到 2011 年,中國也已建成超過 400 所企業大學。其中,外企在華建立超 80 所,中國本土自建超 320 所。除上述幾所學校外,像華為、攜程、平安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本世紀初籌建辦學,華為所辦的大學更是素有商界“黃埔軍校”之稱。

從 1993 到 2022,企業大學在中國已步入而立之年。總覽這 30 年,我國企業大學的發展經歷從西學東漸到自力更生的蛻變,趕上了近 20 年的高速發展紅利期,但如今也須經受行業淨化走向合規的磨鍊……

02名雖亡,但實質未變行業走上規範之路

企業大學的三十年變遷

結合近幾年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對企業辦學的態度——鼓勵支援的同時也嚴加監管。2021 年 5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大學”“學院”名稱登記使用的意見》,按照規定,企業設立的、未獲審批登記的內設培訓機構,不得使用“大學”“學院”字樣的名稱及簡稱開展任何形式的宣傳等活動,中國企業大學隨即進入了“更名整頓期”。

政策之下,不少企業機構走上了更名之路。去年 3 月,得到大學更名為“得到高研院”;次月,混沌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也從“混沌大學”更名為“混沌學園”;到了 5 月份,湖畔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也更名為“湖畔 Hupan”,官方微博更名為“湖畔創研中心”。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表示,“有人經常混淆“湖畔大學”和西湖大學。然而西湖大學是進行學歷教育的一所新型高等院校,湖畔大學是一個非學歷的培訓機構,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從便於公眾基本認知角度,培訓機構和企業機構不叫“大學”是有道理的。”

就在本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釋出《關於 119 家含“大學”“學院”字樣商事主體名稱停止使用以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代替其名稱的公告》。被公告的 119 家商事主體中,名稱含有“大學”的有 3 家,其餘 116 家商事主體名稱均含有“學院”。

事實上,企業機構冠以“大學”“學院”之名在國外也飽受爭議。英國企業的內部培訓機構不能稱為大學“University”,稱為學院“College”的也不佔多數,只有國家備案的授予高等教育證書的企業培訓機構才能稱為學院“College”。美國部分州也規定,如果企業的教育機構沒有為其僱員提供取得學分的學習活動,那麼則不得使用“大學”一詞進行命名。

而規範教育培訓機構和企業內部機構的命名,不是為了限制企業辦學,恰恰是為了促進企業更規範地舉辦各類培訓和教育活動。不冠以“大學”之名,短期內知名度可能會受到牽連,但只要用心做好培訓服務,同樣可以廣納人才,有利於行業長期穩定發展。雖然更名,但本質未曾改變,發展方向依然是為公司戰略服務,助推企業組織變革、業務發展、人才培養的主流陣地,是具有品牌價值的企業教育培訓單位。基本上能夠保留原有的戰略功能、組織結構、人員編制等內涵。

03“福耀型”血液注入企業大學開啟新思路

企業大學的三十年變遷

2021 年 5 月,由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創辦的河仁慈善基金會,計劃出資 100 億元籌建“福耀科技大學”。曹德旺本人表示:“辦一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中國多一所大學,而是要做一次探索和改革。希望透過借鑑德國企業的做法來培養學生,能夠找到一條適合並推動中國向前發展的辦學之路。”

正如曹德旺所講,福耀科技大學的辦學方式效仿歐洲,主要以德國辦學理念為主,實行錯位辦學,瞄向目前製造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短板,培養產業工匠式的領導人才,終極目標目標是成為一所民辦非營利性新型應用研究型高水平大學。

目前,國內採用基金會辦學模式的大學並不多,此前只有位於杭州的民辦高校西湖大學以及廣東的汕頭大學採用該種模式。而此次福耀科技大學的加入,是社會慈善基金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重大舉措,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特別是在國家重視職業教育,鼓勵企業辦學的背景下,“福耀型”辦學有了更足的底氣和魄力。

結語

此前,教育部等 14 部門印發的《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明確指出,支援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共建企業大學、職工培訓中心、繼續教育基地,目標到 2022 年,重點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器和企業大學。為進一步落細落實《行動計劃》,教育部又確定 6 個領域的重點建設專案,其中建設“100 所校企深度共建的企業大學”赫然在列。

可以預見,企業大學未來將以新姿態、新形式穩步發展,價值也將持續彰顯。尤其在整個經濟再平衡的環境下,客戶需求及企業內部成本結構都在不斷調整,間接給企業轉型帶來了驅動,最終決定企業發展及內部人才培養的新方向。企業大學則深諳其道,對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前進起著關鍵作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93 字。

轉載請註明: 企業大學的三十年變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