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北京大學來漢給4名北大基礎醫學強基計劃錄取的湖北考生頒發錄取通知書。
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9月18日、19日,武漢大學啟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補錄87名新生進入強基計劃。一週後,華中科技大學也啟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同期,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開大學、蘭州大學在內的眾多名校都對強基計劃進行了校內補錄。雖高考招錄階段遇挫,但經各校二次選拔,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強基計劃,在推出的第一年,分佈在36所重點高校的6100個招生計劃名額近日圓滿完成。
非熱門專業,沒有降分錄取優惠,錄取後不能轉專業,對競賽生也沒有敞開大門……今年的強基計劃不同於過去的自主招生,但依然吸引百萬考生蜂擁報名。但高招結束之際,部分重點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並沒有完成,隨後展開校內二次補錄,才完成招生任務。
強基計劃不是升學跳板,“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才是其選才定位。
長江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強基計劃在推出的半年間如同坐了一趟過山車,在起伏間對功利的升學觀產生了不小的震盪。相當多的考生認清了未來服務國家的學業志向,作出了重要的人生抉擇。
■ 報名火爆中不乏盲目者
“如果要讓地球和太陽變近,你會採取什麼措施?”10月2日,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強基計劃班首次課堂上,18歲的徐方維回想起強基計劃的面試題,依然很興奮。他的回答借鑑了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裡的做法——給地球裝上發動機,藉助發動機推力讓兩個星球靠近。
徐方維對長江日報記者說,面試時還有個題目:“地球圍繞太陽轉與電子圍繞原子轉是否相同?”他也回答得不錯,很多面試題都要發揮想象力,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物理學的原理,這點很奇妙,科學並非枯燥無味,他很期待強基計劃物理學每天的實驗和課堂。
徐方維來自河南商城縣,他所在的商城高階中學,70人的班級上,10多人報名了強基計劃,他是唯一走到最後的。他回憶,當時班上很多同學準備報強基計劃,都覺得這個跟過去的自主招生相似。班主任老師則一再提醒,該計劃只適合成績拔尖的學生,錄取時高考成績要佔85%。這樣,班上最終有10人報名。高考結束,徐方維考了675分,8月4日面試也取得了93分的好成績,超過華中科技大學在河南669分的強基計劃錄取線。對於自己能被錄取,徐方維相當滿意。
因為沒弄明白強基計劃和過去自主招生的差別,報考蘭州大學強基計劃的丁睿松未能入圍,最終上了西南交通大學。高中就讀於武漢二中的丁睿松平時成績有600分,希望透過自主招生能圓自己上985名校的夢,但剛進入高三便有自主招生取消的訊息傳來。丁母向記者說,今年初,教育部公佈了強基計劃,讓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很快讓孩子報了名。
丁母盤算,強基計劃高考成績佔85%,面試成績佔15%,比照蘭州大學過去在湖北省的錄取線,兒子正常發揮應該夠線了。但蘭州大學強基計劃湖北錄取線公佈後,她傻眼了,都到630分以上了,她這才明白強基計劃並非過去的自主招生。
據統計,今年全國36所重點高校推出的約6100個強基計劃錄取名額,全國報名人數突破130萬,佔今年高考總人數的十分之一,報名相當火爆。
“要做英才而不是俊傑”
“要做英才而不是俊傑。”10月2日,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專業強基計劃班開課,青年物理學家、該校物理學院院長陳相松教授給20名學生上了第一課。對於透過校內補錄第二批進入強基班的劉訂均而言,陳院長的這一句話讓他印象特別深刻,他對長江日報記者闡釋了對這句話的理解:識時務者為俊傑,俊傑已經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代名詞,而強基班的初衷是培養對國家有用的英才。
在與記者交流中,對於自己能否篤定搞科研,他仍有擔心。“未來要不是做科研的料,研究生階段轉工科不知道行不行?”劉訂均說,對他的選擇,父母都很支援,對於就業也不是很擔心,只是擔心自己的科研之路能走多遠。
劉訂均愛好長跑,每天堅持跑5公里,他說這樣可以磨練意志。中學時期,劉訂均便表現出對物理的濃厚興趣,在湖南桃源一中就讀時獲過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湖南賽區)二等獎,“只差幾分就是一等獎”。
今年5月,劉訂均和班上40多名同學一起報了強基計劃,他填報了浙江大學基礎物理學專業的強基計劃,因為高考分數未過線而未能入圍,以652分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規劃專業錄取。進校報到第二天,得知華科啟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他毫不猶豫報了名。
劉訂均介紹,華科物理學專業強基計劃有5個名額未錄滿,補錄通知下發後校內有50人報名,透過筆試後20人進入面試,從中選取了5名學生,他是其中之一。他高考志願也填報了華科物理學專業,該專業錄取分數653,他以1分之差落選。
“明年應該不會再出現補錄的情況。”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呂京濤教授對出現補錄有些詫異,同時也認為,今年是強基計劃推出首年,還在探索,明年就會好起來。事實上,該校物理學強基計劃補錄5人,是該校最少的,其他專業補錄相對更多。
強基計劃補錄並非只出現在華科。9月18、19日,武漢大學啟動強基計劃二次選拔,補錄87名新生進入強基計劃,此舉意味著該校首輪計劃未招滿,二次補錄87人,佔150名招生計劃的58%。
記者調查發現,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在內的多所名校強基計劃都進行了校內補錄,分別補錄40人、124人、71人、67人、56人,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外,補錄比例都佔到招生計劃的50%上下。
■ 強基計劃招生導向會更強
顯然,與報名的火爆相比,強基計劃在高招錄取階段有落差。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起伏?記者走訪了武大、華科,相關負責人均不願多談。一位招生負責人透露,此事教育部未公開回應,作為執行強基計劃的高校不好作答。
“今年武大、華科強基計劃的入圍線遠高於學校錄取線。”武鋼三中校辦主任劉江華說,武大、華科在湖北的強基計劃入圍線比普通線高出10多分,“高這麼多分,一些考生轉而選擇其他專業。”
劉江華分析,有些考生和家長看重升學和就業,對強基計劃認識不到位,報考只將其作為備胎。“明年強基計劃應該增加一些限制性條件,避免今年出現的這種擺盪。”
今年1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就強基計劃答記者問,明確表示:高考成績在強基計劃錄取中起到兩方面重要作用:一是作為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二是作為錄取的重要依據。強基計劃改變原自主招生“降分錄取”的做法,取消了競賽證書、論文、專利等作為入圍高校考核條件,以學生高考成績作為主要依據,佔比不得低於85%。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發展規劃處處長徐紹紅也關注到“強基計劃”招生先熱後冷的變局。他認為主要原因並非是招生規則,而是源於家長和考生對基礎學科認知的偏差,簡單地把基礎學科專業歸為“冷門專業”。基於這種認知,基礎學科招生“遇冷”成為普遍現象,即便對名校也是如此。
“要遵循基礎科學的發展規律,最佳化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讓他們不擔心沒有用武之地。”徐紹紅表示,解決這個問題是個系統工程。他建議國家實施更多具有基礎性、前瞻性和顯示度的重大科學計劃、重大科學工程,以此拉動對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要最佳化學術評價機制,切實破除“五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別於應用學科的職稱晉升和待遇保障制度,鼓勵基礎科學領域人才“板凳甘坐十年冷”,真正讓考生和家長體會到學習基礎科學有前途,從事基礎科學創新光榮。
■ 強基計劃“擇志”勝於“擇分”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隨後,36所985重點高校推出強基計劃,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專業招生。每所高校還公佈了培養方案亮點,如小班化、名師授課、一對一指導、優秀者可直博、優先安排出國交流等等。
為何要啟動強基計劃?教育部發文中明確:強基計劃是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招收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聚焦高階晶片與軟體、智慧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張志勇教授日前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書面採訪表示,強基計劃改革立足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需求,突出基礎學科支撐引領作用,培養未來領軍人才。相比以往的“擇分”,強基計劃的“擇志”色彩更加鮮明。
重在選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志向,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不少強基計劃學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既有榮譽感也有使命感。”在北京大學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就讀的郝文琴來自湖北省潛江中學,她說選擇醫學是高一就種下了種子。當時,潛江老鄉、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者劉珏來校講授自己的從醫經歷,給了她很深的印象,當時她就下決心讀基礎醫學。今年2月疫情期間,她發現劉珏還是最年輕的全國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奔波在湖北抗疫一線,這對她觸動很大。
今年5月,郝文琴報考了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最終以678分的高考成績實現了夢想。郝文琴告訴記者,有強基計劃這麼好的平臺,一定會有好的科研前景,爭取能為國作出貢獻。
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班輔導員楊恩策介紹,北大強基計劃基礎醫學專業不惟分數論,看重志向,單獨編班,選擇強基計劃就是選擇當民族復興的基石,發展沒有上限。
記者瞭解到,與不少重點高校靠二次選拔完成強基計劃不同,清華北大兩校的強基計劃基本透過高招完成,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數接近全體新生的四分之一。
■ 強基計劃將影響教育生態變革
“今年強基計劃的落實情況,恰從側面反映出強基計劃的改革氣質和效應。”張志勇教授表示,覆盤強基計劃的實施過程,會發現:無論是教育部對此項計劃所涉省級教育部門、高校等各類主體的全覆蓋培訓,還是在監督稽核、招生和培養方案制定等多環節進行的制度設計,或是在教育部與試點高校間建立的全過程工作協調機制,最終都指向科學性和公平性。從實施效果來看,整個過程平穩有序,各環節嚴格規範、公平公正,符合預期,可謂開局良好。
在張志勇看來,“強基計劃”拓寬了人才選拔的視野,拓展了考生評價的維度,初步形成多元評價基礎上的多元錄取局面。這對過去社會上長期形成的追求“熱門”和“錢景”專業的功利主義升學觀是有力的匡正。“強基計劃”重招生,更重培養。強基計劃的實施已遠超招生改革範疇,有必要從更為全面、系統的角度進行審視和思考。其中,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強基計劃的實施,將帶動整個教育生態發生深刻變革。
10月9日,另一位知名學者、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理事、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教授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則認為,就業好、待遇高的專業有吸引力,對家長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基礎學科成才需要的時間更長,就業面的選擇又窄一點,這是強基計劃人才培養的特點,招生改革要更有針對性。
別敦榮表示,強基計劃明年會如何,有待觀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強基計劃要達到目的,必須探索一條中國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的路徑。
張志勇認為,深入推進強基計劃,有必要加強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在中小學教育中,要加強高校與中學教育的銜接溝通,透過開設高中學生髮展指導課程、開展諮詢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規劃指導,引導學生結合國家發展和自身成長,樹立遠大理想。
長江日報首席記者楊佳峰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