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領導的起義軍轉戰數省,持續四年,後來在湖北被唐朝調集的優勢兵力擊敗,本人在突圍時戰死。此後黃巢接過他的大旗,擴大和發展了起義軍,後來攻佔長安,迫使唐僖宗逃往四川,險些直接滅亡了唐朝。但是他和黃巢領導的這次起義也為唐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起義失敗後不久,唐朝亡於起義軍降將朱溫之手。為什麼王仙芝會比黃巢更早覆亡呢?
革命意志不堅定?
先來看看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就是王仙芝的革命意志不堅定,在起義形勢高漲的時候,多次希望接受唐朝政府的招安,因此錯過了戰機,導致唐朝政府得到喘息之機進而糾集兵力圍剿起義軍。另外因為他的這種乞降的做法引發他和黃巢的矛盾,導致兩人分道揚鑣,起義軍實力受損。
這個觀點既對也不對!因為這些觀點陳述的也基本是事實,所以它有對的一面,但是卻不是完整的事實,所以它就有以偏概全的一面了。
但無可否認的是王仙芝的這種急於接受招安的做法,的確為他帶來了上述後果,也可以算他失敗的原因吧。但將他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革命意志不堅定我認為是顯然不合適的。
黃巢的意志堅定嗎?
持上述觀點的人是從史書中記載的發動起義兩年後的公元876年,實力迅速壯大的王仙芝等人率軍攻打蘄州,蘄州刺史裴渥不敢抵抗,開城迎降。並主動為王仙芝上表求官,當時進行了一番談判,最終唐朝政府同意了招安王仙芝,並給王封了官職。後來黃巢和其他義軍將領一起找王仙芝發難,怒斥王仙芝投降,史書上還寫了當時黃巢暴打王仙芝一頓,王仙芝才不敢接受招安。
從上述記載來看,黃巢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而王仙芝就是宋江一樣的投降派,革命意志極其不堅定!但是如果閱讀完整版的史書原文的話,你會發現情況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那次在蘄州的談判,黃巢是參與了的。也就是說王仙芝可不是偷偷摸摸去找人為他上表求官,也不是瞞著大傢伙去接受招安的。不僅黃巢本人知道,一起去的人有三十多人,也就是說這次的談判很可能是他們義軍的集體意志。
王仙芝攻蘄州,蘄州刺史裴渥,王鐸知舉時所擢進士也。王鐐在賊中,為仙芝以書說渥。渥與仙芝約,斂兵不戰,許為之奏官;鐐亦說仙芝許以如約。渥乃開城延仙芝及黃巢輩三十餘人入城,置酒,大陳貨賄以贈之,表陳其狀。《資治通鑑》蘄州刺史裴渥為賊求官,約罷兵。仙芝與巢等詣渥飲。未幾,詔拜仙芝左神策軍押衙,遣中人慰撫。《新唐書逆臣傳 黃巢》
黃巢等人找王仙芝發難的真正原因根本就不是因為王仙芝接受招安,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想要的封賞。這一點史書中已明確有記載:“黃巢以官不及己”、“巢恨賞不及己”。由此可見所謂的黃巢帶人發難,並打傷王仙芝不過是因為黃巢沒有得到封賞心中不服罷了。黃巢同志也不是什麼堅定的革命者,而且他還真接受過招安,當然那次招安可以說是權宜之計,類似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在明末時期乾的一樣。但是把這次談判事件的鍋讓王仙芝一個人背顯然有點冤枉人家了。
乃以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蘄州授之。仙芝得之甚喜,鐐、渥皆賀。未退,黃巢以官不及己,大怒曰:“始者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獨取官赴左軍,使此五千餘眾安所歸乎!”因毆仙芝,傷其首,其眾喧噪不已。仙芝畏眾怒,遂不受命。《資治通鑑》未幾,詔拜仙芝左神策軍押衙,遣中人慰撫。仙芝喜,巢恨賞不及己,詢曰:“君降,獨得官,五千眾且奈何?丐我兵,無留。”因擊仙芝,傷首。仙芝憚眾怒,即不受命,《新唐書逆臣傳 黃巢》
接受招安的行為真的無法讓義軍將領接受嗎?顯然不是!上文提過蘄州的招安談判,黃巢等人是去了的,這就代表這種行為不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其次,當時許多起義軍的領袖或將領都有類似的行為,王仙芝、黃巢起義之前龐勳領導的桂林戍卒起義也一樣有過上表請求招安,只是沒有被唐王朝接受罷了。
王仙芝起義比黃巢更快覆亡的原因
其實解決了這個招安問題,我們就可以更清晰的理順這些原因,其實第一個觀點裡的原因基本上都正確。我們不必全盤否定:
槍打出頭鳥:這個是顯而易見的,畢竟當時起義軍的盟主是王仙芝,他也是唐王朝鎮壓的主要目標,即使他後來和黃巢分兵,各地義軍名義上的盟主仍是他無疑,所以他也是重點打擊目標。
蘄州招安事件的確為王仙芝的義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不管這次招安事件能不能讓王仙芝一個人背鍋,但是它帶來的後果是確定無疑的。與黃巢關係的決裂,兩人分道揚鑣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王仙芝的力量。儘管他們的起義軍本身就是聯盟性質的,即使沒有招安事件他們中的許多頭領都可以帶著自己的人馬獨自行動,而且此後王仙芝和黃巢仍有合兵一處的共同軍事行動,但是義軍中威望最高實力最強的兩人分開所造成的損失的確難以彌補。
王仙芝無形中成了黃巢的擋箭牌:王仙芝戰死前,王、黃二人的起義軍主要活動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王仙芝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而黃巢則主要活動於王仙芝的東北方向,即山東、河南等地區。這就使王仙芝無形之中成為了黃巢等人的擋箭牌,本就因名氣更大被作為重點圍剿物件的他活動在唐朝政府的經濟命脈上,而黃巢的活動範圍基本上是藩鎮的勢力範圍,也不是唐朝中央政府的稅賦來源,唐朝中央政府調集的部隊當然就圍著王仙芝來打。而黃巢活動的區域看似靠近強悍的河北藩鎮,而且華北地區的軍鎮數量眾多,好像也很危險,但是這些藩鎮都是地方軍閥,只要沒有威脅他們的根本利益,他們不會和起義軍拼命的,黃巢也正好可以利用這點,流動作戰,閃轉騰挪。
綜上所述:王仙芝的覆亡不能過分苛責他急於接受招安或者所謂的革命意志不堅定。當時的義軍頭目都有這種想法,即使黃巢也不例外。但是他們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沒有長遠的政治目標,再加上招安事件的確也讓起義軍受到了一定的損失。最後在唐朝中央政府調集優勢兵力圍剿下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