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少是不爭的事實!

只要深入學校與科技教師和校長接觸,他們就會告訴你,“學校的科技老師始終只有那幾個人,其他老師認為與他們無關,沒有其他老師參與。”參加創新類比賽,如果你稍加細心,問一下參賽的學生,包括大學生:什麼是創新,和田12法有哪12種方法?你的發明作品運用的是什麼創新方法?包括參加創新類比賽獲得金獎的大學生,都回答不上這3個問題。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少是不爭的事實!

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少是不爭的事實!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領導者、管理者的高智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兩手抓”。第一手,抓基礎,抓常規,抓全面、抓秩序。抓基礎,抓常規,抓全面、抓秩序最大的好處是什麼?秩序運轉正常,不出錯,少出錯。出錯,猶如一個黑洞,吞食光彩的能量很大。第二手,抓創新,新思維、新思路、新點子、新招數。僅僅只有不出錯是不夠的,它只是最起碼的要求。無過不等於有功。只有在不出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不斷地創新,才能出彩,才有亮點,才能出業績。所以,作為領導人,管理者,要花相當大的精力來抓創新。主要方法是什麼?策劃!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官不在其能幹,而在其能策”。不斷地策劃出新東西,才能創造出更大的業績。很多人認為這是最基本的“為官之道”。

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少是不爭的事實!

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基本的“創新之道”,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的政治思想工作,沒有向教師和學生講清楚創新到底與他們有什麼關係?二是缺乏第一手—抓基礎,抓常規,抓全面、抓秩序,即:與課程融合,與教育管理融合。假如小學三年級,我們開始試驗教學生講幽默、笑話故事,培養智商情商,包括思維;透過觀察寫科研論文;用創新的知識、思維和方法創新創作名言、格言、警句;在小學四年級試驗用司馬光砸缸、七步成詩、孔融隨父親京城訪友等故事教學生做事、學習要思維反映快(用時少),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效果好),以此暗藏學習效率、品格教育、思維速度訓練;在小學五年級才教和田12法,又該如何呢?

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少是不爭的事實!

在初中教育階段,在學生青春期除了《生理衛生》的教學以外,假如我們試驗透過學生學習效率,教學生識別自己的智慧、先天素質然後處理好學習時間管理、學習效率和發現天賦之間的關係,把紮實的基礎知識轉化為提供創新思想的源泉和支撐,即:因材施教。加強學生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認識和了解,強化創新品格教育,培養“上進心”,然後才教組合創新法,缺點列舉法,希望點列舉法,特徵點列舉法……等創新方法,又該如何呢?

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少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承認“科技教師”這個群體能幹,問題是:你一次創新易;再次創新容易;多次創新容易嗎?科技老師輔導學生一次獲得國際發明展金獎易;再次輔導學生獲得國際發明展金獎容易;多次輔導學生獲得國際發明展金獎容易嗎?科技老師不是萬能的,科技創新需要後繼有人。

科技創新教育應該解決“缺乏群眾基礎”這個問題。假如我們在科技創新教育中重視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第一手,抓基礎,抓常規,抓全面、抓秩序”,其他老師還能無動於衷嗎?其他學生、家長還敢掉以輕心,不支援、參與科技創新教育工作嗎?想來未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41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技創新在學校缺乏群眾基礎,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少是不爭的事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