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好動,反應遲鈍
敏感愛哭,膽小怕生
笨手笨腳,身體不協調
耐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心
......
上面這些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
關注我的家長,相信或多或少會對感覺統合有一定的認識,但往往“當局者迷”,很多家長都很容易在某些細節上陷入誤區。
01
誤區一
提升感統能力,在家做居家遊戲就可以了?
NO!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家長會選擇在家給孩子做一些感統遊戲,從觸覺到前庭,從本體到視聽...但是能讓居家訓練事半功倍卻是一門學問。
針對感統失調問題較少,程度較輕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家帶著孩子做一些簡單的、能夠幫助到孩子的居家感統訓練。
但是因為家長自行訓練時,很難注意到動作是否規範和時間的合理性,這就需要專業的感統老師來起到輔助的作用了。
另外如果是感統失調比較嚴重的孩子,如果想要進步的更快,最好還是要直接交給專業的老師去操作。
02
誤區二
感統訓練所有活動都很刻板?
NO!感統訓練是讓孩子在玩兒中學的活動。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感統訓練只是做很刻板的活動,比如:盪鞦韆50、衝滑板50次、擺擺錘100次……
並把這些固定的活動當成是“處方單”一樣,讓類似的孩子都按照一個“配方”來訓練。
感統訓練並不是強迫規定孩子一定要一成不變地完成某項任務,而是會根據不同孩子的自身能力水平做出相應科學的適合孩子的方案,實事求是地幫助孩子發展能力。
另外,感統訓練還強調的是讓孩子在開心、快樂的活動中獲得提升。
03
誤區三
孩子很多動作都不會,真的是因為能力差嗎?
NO!不一定,關鍵在於訓練時的方法。
我在之前的教學中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小女孩8歲左右,學校的老師們反應她協調性很差,動作非常笨拙。
比如讓他把積木排成一條直線,請他跳上去跳下來,再跳上去跳下來,這個動作他做就不到。
但是,自來傑奧上了一節課後他就學會了,媽媽大為吃驚。
感統訓練難道真有這麼神奇嗎?
其實不是感統訓練神奇,而是他們之前用的方法不對。
孩子學會了“跳”的動作,並不是我們把她鍛鍊會的,而是她原本就有這個能力,我們只是透過一些技巧來引導她開始這件事情。
很多人會對感統失調的孩子有誤解,認為他們很差勁。但真相是:感統失調的孩子並不是真的很差,他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04
誤區四
感統訓練越早越好,晚做沒效果?
NO!晚訓練依然有效,但難度會比較大。
我們不止一次說過,感統訓練的黃金階段是“3歲-6歲”,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可塑性比較強,訓練更容易見到效果。
但從實操理念上來說,我們希望孩子越早訓練越好,不是效果出現的快慢,而是孩子越晚訓練他夾雜的雜質更多,處理起來更難。
比如,一個孩子由於感統問題導致他笨手笨腳,同時比較懶,不愛做事情。如果在他三歲以前來處理這些問題,就很簡單。
可是到了6、7歲或者8、9歲,我們處理的問題就不只有笨手笨腳,還需要處理由笨手笨腳延伸出來不自信、活動經驗少等問題。
所以對於年紀大的孩子,他主要問題混雜的雜質越多,處理起來就越麻煩,身為老師在教的時候,技巧也就要更多,這也會對老師的教學水平要求更高。
搞清楚了以上這4個點,父母們就可以從現在開始重視孩子的感統能力發展。多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劣勢,並給予他們最需要的課程,及時參加訓練,以免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