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曆史中,一代代帝王與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都是時代中的佼佼者,也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項羽是實實在在的武將,他自稱楚霸王,也是人們心中的英雄,雖然最終失敗了。

那麼劉邦呢?他建立大漢基業,開創漢朝,在歷史上他是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與指揮家。是一位運籌帷幄的傳奇人物,關於他們的故事,有很多的爭議。

眾所周知,他們倆的戰爭長達3年之久。

在此之前,他們一起反秦,以兄弟相稱。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那到底是什麼讓他倆反目成仇的呢?

項羽與劉邦的關係應稱之為兄弟或盟友,結盟的目的是為了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先是因這種利益成為同盟兄弟,然而這種以利益而達成的關係,自然也會因利益而反目。

當項羽面對楚懷王時,作為將士他是不甘的。在他看來,自己才是王,況且天下也是在他的帶領下打下來的,自己稱王那是必然的。楚懷王算什麼,那劉邦又算什麼,他只不過是叔叔項梁給他些兵,然而來投靠他們罷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誰知項梁一死,楚懷王對他與劉邦的封配,讓他感到不公。

他心裡有恨啊!

想當初楚懷王只是一個放牛娃,還是他與叔叔帶著讓他當王的,現在倒好,把他們打下的兵將分給劉邦,自己還只能做宋義的次將,這換誰能不氣嗎?

所謂:時也命也

因為項梁之死,所以他們的命運將其有大的轉變。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項梁之死,給他倆埋下了隱患

史記載: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謂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臣論武信君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當時,項梁從東阿出發向西挺進,來到定陶時,已兩次打敗秦軍;項梁因此更輕視秦軍,就感覺有點驕傲了。

於是宋義對項梁說:“打了勝仗將領就驕傲,士卒就怠惰,這樣的軍隊必然要吃敗仗。現在士卒有點怠惰了 ,秦兵卻在一天天的增加,我很替你擔心啊。項梁不聽,卻派宋義出使齊國。

宋義在去齊國的路上遇到齊國使者高陵君顯,便聊了起來,說:依我看,武信君的軍隊失敗是必然的。你要去見他就慢點走,說不定還能保命,走得快了就會遇難。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果然,因秦兵增加了很多,項梁隨即戰死。

劉邦與項羽聽聞項梁遇難後,急忙趕回來。

定陶戰敗,項梁之死,楚懷王心裡害怕就從盱眙遷移回彭城,親自統率並整合了將士的兵權。

其中沛公任命為碭郡長。之前因宋義去齊國路上遇上的使者高陵君也在軍中,他求見楚懷王說:“宋義之前斷言項梁軍隊必敗。後來,果然敗了。一個還沒開始打仗就能看出的徵兆,說明此人懂兵法。

於是楚懷王召見了宋義,並且將他任命為上將軍,而項羽為魯公,任次將,讓他隨宋義一起救援趙國。

也就是因楚懷王的分配任務不公平,至少對項羽來說是不公的。自己的叔叔剛剛死,卻開始分家產,相當於把自己的遺產分給別人,這能甘心嗎?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首先,項羽認為目前的戰果和功勞都是他項家的。天下也是他與叔叔起義打下的,將士們一直以來都聽命於他與項梁。而現在的他們,就是奪權。

在這一次封配中,劉邦兵多權大。而自己呢?只是一個次將,雖然有諸多不甘,可也無奈,只能自己嚥下這口氣。

他對逝去的叔叔感到不值,這個恨也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其次,項羽本來就不願意屈居於人下,想自己成為那個統治者,所以從看到秦始皇的那一刻,他便說自己能夠取代他。

史記: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代之也。”

他從來就想自己當王,項梁也如此。所以在陳涉起義時,他與項梁也共商,砍了那位想找他合作起義的會稽郡守殷通的頭,然後取而代之。

史記: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義大澤中,同九月,會稽守殷通對項梁說:“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義,同九月,會稽守殷通對項梁說:“大江以西那邊全都造反了,這可是上天要滅秦朝啊!聽說做事領先一步就能控制別人,落後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也打算起義反秦,讓你和桓楚統領軍隊。”

項梁一聽,也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命項羽砍了人家會稽守的頭。

本來人家是看好項梁,與他商量著計策想法,沒想還被其殺害奪權。所以從這點看來,叔侄倆都是同類人,都不想被人約束屈服。

再者,項羽是一個不受委屈的人,而且容易遷怒別人。他覺得項梁死後,他受了很多委屈,他的這口氣總要找到一個出口,而恰好劉邦就是。

後來,就因為劉邦先入灞上,所引發的更深層次的矛盾。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劉邦搶先進入秦朝的首都,項羽不甘心

史記載:懷王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自楚懷王命劉邦向西進軍關中,並與眾將約定,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做王。

而劉邦確實平定了函谷關,打敗了秦軍。可對項羽來說確是不甘心,因為誰先進去就能做王。

他恨懷王不讓他與劉邦一起攻打函谷關,恨他把他任為次將,而不是主將。

他更不甘心的是,劉邦比他先進入秦國首都,還沒對秦王子嬰進行殺之,金銀財寶、婦女也絲毫不動。範曾覺得此乃天子氣度,明明就是把自己當王了。

項羽也懷疑劉邦志不小,所以想殺了他,誰知在鴻門宴上被其設計逃脫。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鴻門宴上步步陷阱

鴻門宴上,項羽的末將範曾卻想方設法地想要殺劉邦,如果不是項伯處處庇護,也許老命都丟了。

就算已經與項羽表明了態度說:從來沒想當王,那麼還是避免不了那場殺身之禍。

還好在張良與樊噲的設計下進行逃脫,可能劉邦也是因為有了這次的經歷,在面對他人的勸說時才會有所改變自己內心想法。

後來因鴻門宴的事之後,項羽也不好再找劉邦,就算和解了。於是與諸侯商量一番後,便開始分封天下,立諸侯為侯王。

項羽、範曾還是疑心劉邦想當王,於是倆人便暗中計謀封劉邦為漢王,任命他統治巴、蜀、漢中之地,並只給了他三萬兵將。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首先,劉邦本沒想當王的,可就因為項羽的一些操作再加上他人的勸說,才導致他重新考慮自己的出發點。

比如在現今社會,他就想過當老闆一樣,他只是想謀一個高薪職位而已。

就是單純的當個領導就行了,也沒曾想過,後來會發生那麼多的事情。還險些丟了性命。

這麼想來真的得不償失。同時也是在韓信的勸說下改變了決策。

韓信勸說劉邦道:“項羽偏偏派您到鄭南來,就想流放您,部隊中大多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大多都盼望著回家鄉。如果你趁這個時候利用他們便可以建大功,如等天下太平後就也無需打仗用他們了,不如現在就做決定與諸侯爭奪天下。”

劉邦便聽從了韓信的計策,那麼一場大戰就開始了。後來因項羽流放懷王玉帝並將其殺害,更是幫了劉邦。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其次是項羽本來就想當王,而對懷王的恨,也是從項梁之死開始的,所以他因為自己的私心怨恨才會害了自己,而最後成就了劉邦。

也因他對懷王的流放、謀殺,才使他身邊多名將士都紛紛背叛他投向劉邦。

所以說,有時很多事情說不準,也許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改變命運;或者會因為心底的記恨,改變多人的命運;在那個時代,一個決定就能讓一摞一摞的人死掉。

可能在那個戰爭年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項羽劉邦反目成仇,其實也是必然的。

因利益而反目,在每個時代其實都一樣!

“文 | 升升(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配圖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更多文章,點選下方文字即可閱讀—

為何屢戰屢敗的劉邦成功了,而百戰百勝的項羽卻失敗了?

劉邦死後,呂雉會變得如此之惡?其形勢跟經歷會改變一個人心智

攜子女尋死的媽媽,心裡的苦才是真的苦,自我救贖是女人的必修課

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劉邦,他憑什麼讓張良蕭何死心追隨?

劉邦是如何一步步顯貴的,原來他是個營銷高手,怪不得能稱王

舉報/反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07 字。

轉載請註明: 劉邦和項羽是兄弟,為何反目成仇?爭“遺產”才是導火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