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孩子認識外界所步入的第一步,是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和品格的最重要場所之一,所以家長們會對孩子在幼兒園的各個小細節都格外重視。
可現如今,這種上心已經被扭曲成一種家長們相互的“新型攀比”,細思極恐,若不對此即使加以阻止,很可能會損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養成不好的習慣和品性。
到了孩子上幼兒園的年紀,就有的家長忙活了。為了讓孩子在起點先人一步,首先父母們會選擇更貴更好的學校,往往家境越好的家庭裡的孩子所上的幼兒園“檔次”越高,花費越大,所以父母們的經濟條件是其家庭選擇幼兒園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除了託管費和飯費等正常的花費以外,似乎無時不在進行著無形的“攀比”,這讓家長們很頭疼。比如自己的孩子要過生日,就要買一個非常大的蛋糕與學校的小朋友們分享,甚至還要送小禮物。
這是老師所謂的“讓孩子們學會“分享精神”,這其實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在“學”的過程中就變了味。有一位母親分享她的經歷,真的讓大家耳目一新!
她的孩子剛幼兒園不久就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前幾天媽媽從他書包裡發現了一款變形金剛,本覺得小孩子間贈送禮物沒什麼,但她無意間在網上查詢了價格,發現這禮物價值不菲,即便是兒子很喜歡,她也執意歸還。
一次去幼兒園接孩子,她和老師閒談,有意提到此事,希望能教育下孩子們贈送禮物的事情,畢竟價格不菲,可老師卻簡簡單單地說了句:“孩子懂得分享,是好事,禮尚往來唄。”
這下讓她很是為難,便只能照著網上的價錢,又買了一個新的變形金剛,並送給那位送禮物的小朋友。事情告一段落,兩個孩子都很開心,她總算是鬆了口氣。
讓她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天兒子又帶回來了幾樣新的“禮物”,這下她可真生氣了,這樣下去所謂的“分享”不就演變成了變相的攀比了嗎?
話已至此,立刻引起了小區很多家長的共鳴,孩子上幼兒園,表面的費用是一筆不銷,但私下裡的較量最讓人頭疼!
那麼面對這種變相攀比之風,家長們都是怎麼做的呢?
1、直接轉園
彤彤的媽媽表示,最初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家裡咬著牙把孩子送進了當地的國際雙語幼兒園,同樣是每逢節日或生日老師都要求互送禮物,說是培養孩子間的情誼。
出發點是好的,最後卻逐漸演變成了變相攀比,相比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毫不誇張地說她考慮更多的是為孩子們送什麼禮物她覺得這樣孩子的教育變了質,所以後來果斷轉園,這樣不僅自己輕鬆,孩子的交往也更加單純快樂,並不比國際幼兒園差多少。
2、和老師據理力爭
就像案例中的老師,其實她的做法是有欠妥當的,幼兒園的東西你可以引導孩子分享,孩子的私人物品怎麼能強制分享呢?
爍爍的爸爸也覺得老師教孩子分享的初衷是好,但將孩子的私人物品強制分享是十分欠妥當的。所以曾就類似事情和老師爭辯,“如果老師鼓勵支援這種“分享”行為,那豈不是啥好拿啥,反正家長們會再‘分享’回去……”
直到園長出面,才將玩具還了回去。為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尷尬的事情,園長規定孩子們在園內不許帶自己的玩具,也很硬核了。
3、倡導贈送手工禮物
凡凡媽表示,以前也有類似的問題,但後來經過家長們,改成手工製作禮物贈送,得到了響應。凡凡過生日時收到了很多漂亮的賀卡,孩子同樣很開心。
孩子學會分享時應有的兩大“意識”
1、物權意識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其實就有了所有權的概念。孩子會對自己手中的東西有“是自己的”的意識,這其實也是一種天性。要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前提之一是先擁有再分享,他能否分辨自己的和他人的、公共的。
2、收益意識
這裡的“收益”,不是字面上的含義,是深層的,是孩子們快樂的“精神收益”。要知道孩子們彼此分享的初衷是為了快樂,而不是失去,如果你分享了並不快樂,那分享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你對這種幼兒園的攀比行為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