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解放軍進駐祖國邊疆,發現一隊國軍,士兵痛哭:你們咋才來換防啊

由 回秀蘭 釋出於 經典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賽圖拉在維吾爾語當中的意思為殉道者,之所以這麼稱呼它,是因為賽圖拉山頂有一座古墓,據說這位殉道者是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經的的陪伴者,他不幸死在了這裡,因而取名賽圖拉。


賽圖拉原本是絲綢之路的南北交通線,佔地位置可以窺探南疆內地,作為交通要道,是西方列強想要奪取重地,1877年,左宗棠收復南疆後,組織了100多名敢死隊,前往賽圖拉,歷經一月,敢死隊建立起來駐兵點,這裡也成了清朝最高海拔駐兵點。

和所有地方一樣,賽圖拉也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換防,清朝覆滅之後,進入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時期也是意識到賽圖拉的重要性,1928年就在賽圖拉設治局,成立邊卡隊,人數增加到100駐軍。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防止日軍從邊境深入腹地,從1937年到1942年,鎮守邊卡部隊擴大到了1個團以及3個騎兵連。賽圖拉卡、康西瓦卡、蘇蓋提卡、哈拉賽卡各地哨所分別鎮守1個排。

不過抗日戰爭結束之後,鎮守邊關哨所的國軍都被撤回了,為內戰做準備,然而就在內戰前夕,最後一批換防國軍,駐紮到賽圖拉哨卡,賽圖拉海拔為3800米,晝夜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


換防週期是一年,這一個班的國軍每次都會在哨卡待上半年,等冬季一過,就開始巡防,由於山體眾多,哨所到內地巡防需要翻越3座大山,基本上巡防為半年,這支國軍是最後一批進去的。

基本上進入哨卡就是冬季,內地的訊息基本傳不過來,等他們開始換防時,卻發現沒有部隊來接頭,這10人一班的國軍部隊,接到的任務是鎮守哨卡,他們總不能讓駐防空虛,於是就又返回哨卡。

這一守就是4年之久,1950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又重新拾起邊界駐防,同年3月,我軍第五師第十五團其中的一個連隊進駐賽圖拉哨卡,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賽圖拉哨卡竟然還有10人一班的國軍部隊駐紮。

這4年時光,總是來了個人,守在這裡的國軍一開口就是:“可算是有人來換防了”,他們看看我軍的軍裝,心中疑惑又問:怎麼又換裝了啊!我軍戰士聽著這裡,無不動容,根據國軍所說他們駐紮了4年。


口糧只儲存了一年,三年前他們就斷糧了,雖然考慮過下山,但花的時間太長,他們又怕沒人換防,就死守賽圖拉哨卡,好在到了春季,這山上什麼都有,他們春季就天天挖野菜,打獵啥的,好為寒冬做準備。

哨所條件艱苦,沒有燈,就一盞煤油燈,不過煤油早就用完了,有時候天冷捨得不用柴火10個人就擠在一塊,相互取暖。到現在,我們都知道這10人叫什麼名字,哪裡人,只知道,他們是駐紮邊境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