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狀元才高,但是奇怪的是歷朝歷代的狀元出了不少,但是名垂千古的狀元卻並不多見。這或許是因為,雖然狀元在最後的殿試中拔得頭籌,但那畢竟只是一場考試,而一個人的終生成就,絕不可能透過一場考試就被決定。這也和今天很多在各自領域做出傑出成就的人,並不一定就是當年的高考狀元,道理是相同的。
宋代就有這麼一個狀元,平時不寫詩,在送別好友時,隨時寫了一首人情往來的應景贈別之詩,流傳至今。這種詩一般而言,難出佳作,不過是古代社交的必須文字罷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僅有一首詩存世的狀元,卻被大學士蘇軾捧上了天。蘇軾毫不吝惜溢美之辭,說:“百年無人望其項背。”對此很多人都大惑不解,難道這首詩別有高明之處?我們來讀一讀:
《送程給事知越州》
宋代:章衡
雅留威愛在南昌,又拜新恩指舊棠。
一節帝頒嚴使旆,十州人喜擁壺漿。
彯纓自結凝旒眷,攬轡思澄插筆鄉。
劉晏有材將大用,豫章樓上急飛觴。
這首詩的詩名叫《送程給事知越州》,饒有趣味的是,如果翻開《全宋詩》,同名詩作居然多達近十篇。也就是說,章衡這首詩,只是當年諸多贈別詩中的一首。這個程給是在當時應該確實是一個名望極高之人,王安石也曾與之相交不錯。王安石還在詞中深情地表示:“寄何時得遂扁舟去,邂逅從君訪剡溪。”那麼狀元章衡的贈別詩是不是寫得確實很好呢?
詩的一二兩句,是敘述詩作的緣起,因為程給馬上就要離開南昌,前往越州出任新的官職。不過,章衡在敘寫這件事情的時候,寫得十分巧妙。他用了一個極為工整的對仗,結尾以南昌對舊棠,意思明朗。所謂“威愛”最為精妙絕倫,作為地方官員,不可不愛民,但又不可縱民,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在威嚴的法度下去施行愛民之策。由此可見,章衡或許詩文一般,但治理一方,恐怕確實是高才。
三四句,寫接到調令之後,居然“十州人喜擁壺漿”,這是極言程給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所謂夾道歡迎都不足以表現,老百姓一聽說他要來上任,就高興地提壺攜漿,準備好美酒,等待他的到來。中國古代人好酒,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可以用酒的方式予以表達。作為一首贈別詩,章衡在此可謂把自己的朋友捧得夠高。
五六句,寫程給是欲走還留戀,這是從人情的角度,進一步彰顯這位先生的德望。當年蘇軾離開黃州,也是依依不捨,寫下了“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由此可見,章衡、程給、蘇軾,都是重情愛民之人。
最後兩句,詩的格局和境界一下子宏大起來,前一句是祝願大展宏圖,後一句是回到贈別現場,勸友人高舉酒杯,一醉方休。
從贈別詩的角度而言,這首詩算是一首不錯的作品,但是要說無人能夠望其項背,而且是百年內都無人能超越,則似乎有點太過。畢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的贈別詩,才敢說冠絕一時。那麼為什麼蘇軾卻要如此盛讚這位章衡呢?難道僅僅因為他是狀元郎?但蘇軾可不是溜鬚拍馬之人。況且以蘇軾的地位,也根本不需要討好任何一位狀元。
要解開這個謎團,就不得不談一談蘇軾和章衡的關係。說到蘇軾,今天都認定他是一個文學家,我們評判古人才高與否,往往就是根據他流傳後世的詩文。但是如果蘇軾本人評價自己有無才華,斷然不會僅僅以詩文來論。古人追求的才學,是經國濟世之學,是治理一方之道。蘇軾自己就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優秀官員,他之所以盛讚章衡,乃是因為章衡的能力更強。
章衡曾經查出三司有吃空額之弊端,最後被迫離開京城。先後任汝州、潁州、鄭州知州,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千古美名。在鄭州,他將四千二百頃被豪強霸佔的土地,分配給百姓。他還代表宋朝出使遼國,以精湛的射箭技術,讓遼國皇帝歎為觀止。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蘇軾說:“子平之才,百年無人望其項背。”這裡的文才,不只包括文章,還包括平天下之才。這位章衡之博雅高才,確實令人肅然起敬。最後不得不提,蘇軾當年修建蘇堤,背後真正的參謀者和積極資助者,就是這個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