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素質教育”是怎麼毀掉美國的普通學生?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由 谷太枝 釋出於 經典

教育,在於教書育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這樣表述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教在前,育在後,但兩者同等重要良好的教育能夠為一個人的一生奠基。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型教育的思想越發重要,相較於只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知識,現在更提倡學生走出去,透過自己的實踐和親身經歷,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類似“授之魚不如授之於漁”的思想在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中越發的重要。


同時提倡“素質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並且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教育措施來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而在國外尤其是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大多數公立學校都基本遵循著“素質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在玩耍中成長,基本上沒有什麼課業負擔。也沒有“朝九晚五”的學習時間表,都是早早的放學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去發展。

看似十分美好的教育方式與成長環境,真的會有很好的效果,或者說真的對學生有利嗎?在快樂“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真的能幫助自己擺脫家庭社會的桎梏出人頭地嗎?


其實美國快樂的“素質教育”並沒有使得大多數孩子透過教育打破階級的固化,而是透過這種看似快樂的“素質教育”將自己的階層一步步固化,而那些不斷努力的人才是最後的成功著,最終出人頭地。

即便是在美國快樂“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也能看出成功的道路沒有捷徑,只有默默地努力拼搏才能成就自己。

對於一名學生能考入較好的大學,成為一名優秀大學的大學生恐怕是整個中學時代的目標了,在美國的一些好的高中同樣如此。在這些學校他們奉行的不是一味的快樂的“素質教育”,而是類似我國一些同樣的升學率較高的高中的教育方式。


國內比較出名的升學率高的學校有“毛坦廠中學”和“衡水中學”兩所中學,可謂是一南一北的兩大“巨頭”,向國內許多知名的高校輸送著本校的學生,同時他們的學習方式也頗讓人咂舌。

可是在美國升學率最高的高中,採取的就是類似這兩所學校的管理方式,與美國的傳統公立高中的快樂素質教育大相徑庭,卻造就了一批批高水平人才和恐怖的升學率。

與奉行傳統快樂教學的其它公立高中相比,這所高中可稱為“異類”。甚至做到了許多美國私立的貴族高中都不能要求到的。最讓我們熟悉的就是末位淘汰制度,大多數國內的高中恐怕都有這樣的制度。


如果多少次成績一直在班級倒數就將你調換到別的班級,如果在一般的班級成績也是一直倒數,就請家長來直接勸退,這所高中透過這樣的方式鼓勵學生取得優秀的成績,除此之外大量的學習任務,沒有體育活動專案等等措施並舉,讓學生不斷努力,拼命學習。

在與快樂的“素質教育”大相徑庭之下,每年向美國各大名校輸送了近百名優秀畢業生。而其他一直奉行快樂素質教育的高中,每年輸送學生的數量恐怕只是個位數。


由此不難看出美國的奉行的快樂“素質教育”連本國的一些學校都不採用,可見這種方式在如今高壓力的社會下並不是一種很適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教育方式。

更告訴我們面對這樣錯綜複雜的社會,成功沒有捷徑,只有不得自我努力和進步才能“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那麼這種看似美好也正確教育方式到底有什麼漏洞?並且為何如今美國還有很多的公立學校一直在施行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呢?


這樣的教育模式相較於我國的素質教育理念有著極為不同的理念,我國提倡的素質教育主要從教師方面下手,對於成年人進行教育,讓教師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並且對我國的課本進行不斷地改動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知識,總體而言還是透過教育慢慢給學生傳遞一些知識,並幫助學生素造一些觀念。

而美國地素質教育將一些個性和過分地自由注入其中只講究學生地天賦,可以說是忽視了後天教育對人地素造作用。讓學生不斷思考中成長,卻忽視了知識的作用。

美國大多數的公立小學都是一些中下階層孩子受教育的地方,這些孩子真的就是我們聽到的那樣,早上不用趕著八點的上課鈴到校,下午早早的就放了學,晚上沒有對於的家庭作業和晚自習,有的只是大把課外活動的時間和很多的課外興趣小組的作業,這樣的受教育方式著實讓國內許多小孩子豔羨不已。


可是相較於在課堂內學習,脫離課堂的這些孩子接受到的知識大大減少。

就讀書這一方面而言,國內的孩子在課堂內讀書,他們的閱讀量,在老師家長的督促下確實是有了較大的增長,隨著閱讀的增多,內涵知識量也是不斷地增長。

而美國“素質教育”下的孩子表面是在參與課外活動中受益匪淺,但是對於那些中下階層的父母,並沒有很多的經費幫助自己的孩子去參加一些活動,這些孩子很難向其他孩子一樣獲得很多的知識。從而造就了一種現象,“學校不關心成績,學生也不關心成績”。


學校不關心學生的成績是因為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再加上“素質教育”不能給學生太多壓力,因此即便整個學校的學生成績都不太好,學校也不會過於干涉。

而學生不關心是因為教育環境對成績的忽視,考多少分都無所謂。學生缺少考核和升學的壓力,很難奮進。到真正升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時學生很難進入的現象。

學生在社會的引導下一味的追求所謂的自由,不聽老師的管教等等行為,對學生接受教育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此外,州政府對教育經費的削減也是一些公立學校難以奉行較高水平教育理念的原因,因為削減了教育經費一些學校難以聘用水平高的教師教授學生,即便一些家長想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也難以在本州境內找到較好的公立學校讓孩子就讀。

美國的教育就這樣將一部分人留在了他們所在的階層,讓他們沒有辦法透過受教育這條路成為更好的自己。讀書太少,想得太多慢慢摧毀了美國的普通學生。


美國一直提倡的快樂的“素質教育”對普通學生的摧毀與禁錮程度是毋庸置疑的,那麼這樣的教育方式該何去何從呢?這樣的教育方式完全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引進更多的考核評價機制。

同時政府加大教育經費投入讓一些普通學生也能擁有一些高水平的教育,讓他們明白受教育的重要性,讓這些學生在保持原有高思維能力的前提下,花更多的時間認真學習。


讀書太少,想得太多的美國“素質教育”在慢慢摧毀著美國的普通學生,對於這樣的現象,希望一些美國的家長能及時地醒悟,為自己地後代爭取更好地受教育機會。達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學習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