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青年在中國支教10年,從不提工資,曾說“是中國感動了我”

引言
每個人最初都是一張白紙,我們都是透過接受教育和成長經驗來學習如何書寫自己人生的篇章。在這其中,教育對人的導向作用就顯得極為重要,縱觀我華夏民族上下泱泱五千年年的文明歷史,無論是在任何時間段任何地點,教育都深深地為人民所重視。01
我國曆史上為人所深知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教師便是孔子,他開辦學堂教導人要學會仁義禮信。孔子桃李三千,卻從不固執的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成才。他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他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待不同的人要以合適他的方法去引導他學習。
但時過境遷,在生活日漸發達便捷的今天,在教育方式上反而卻有些變味。現在大多數都是應試教育,人們為了透過各種考試而努力,但卻常常忽視了教育最初的意義。很多人並不熱愛學習,他們往往是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態度去接受和消化新知識。人們紛紛相互追逐著以更快的速度去完成任務,為了更好地超越別人達到在考試中獲得高分的目的在幼兒園和小學時期便參加各種補習班。但他們又是否是真的熱愛學習呢?

德國青年在中國支教10年,從不提工資,曾說“是中國感動了我”
教育原本是一個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方式,給予人興趣,引導人走向正確的道路。但現如今真正的為了這種教育目的而去進行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幸運的是,在我國有這樣一位德國人,傾其一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一份偉大的貢獻。
他便是盧安克,一位自幼在德國出生長大的德國孩子。盧安克從小便具有驚人的創造力,但這份創造力卻常常不為常人所認可。盧安克在他小的時候,特別的貪玩,經常有著令常人難以想象的想法。他並不是父母所希冀的真正意義上的謙謙公子和好學生,反而因為他的那些不著邊際的想法,十分的令家人頭疼。

德國青年在中國支教10年,從不提工資,曾說“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在他中學的時候,因為外語考試不及格,而再一次地遭到了家人們的責怪。人們那時不但沒有因為他那些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而為他感到驕傲,反而覺得他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壞小孩。於是盧安克在一氣之下便離開了學校跑到了一家帆船工廠去當學徒,雖然他缺乏工作經驗和基礎知識。但他仍然憑藉著自己的創造力而得到了師傅的表揚,後來更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報名參賽的國際帆船比賽中獲得了名次。盧安克的創造力終於被人所發現,漢堡美術學院看中了他對工業設計的獨到性破格錄取了他,這也就改變成為了他人生命運的一個轉角。

德國青年在中國支教10年,從不提工資,曾說“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在漢堡美術學院的學習給他開拓了更廣闊的眼界,他從其中也學習到了更多專業性的知識。在1990年時,他以優異的成績從漢堡美術學院畢業。畢業之後,盧安克來到了中國進行採風學習,在中國旅遊學習的期間,他深深地為中國的風土人情所打動。於是萌發了想要留在中國的想法,最初他選擇在中國的一些學校應聘想成為一名老師,但他發現自己與那些學校的教育觀念並不一樣。中國大多數學校的教育觀念都是應試教育的方法,採用固定化思維套用化模板,學習的最終目的便是為了取得好的分數。

德國青年在中國支教10年,從不提工資,曾說“是中國感動了我”
而盧安克從心底裡並不認可這些觀念,他欣賞的是瑞士教育學家皮亞傑推崇的“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理念。就如同陶行知先生曾說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人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發明這些的人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一樣,盧安克始終認為教學做合一,培養興趣才是快樂學習的辦法。
盧安克在中國支教了10年,在這支教的十年期間,他與他的學生的相處方式像是朋友,他們一起聽音樂,繪畫,照相,以玩鬧和交流方式所傳播他的學習理念。儘管仍然有些家長並不認可他的教育方式,但他仍然堅定自己心中的教學理念。在支教期間他從不向學校要工資,也不接受居民所給的生活補償。他為中國孩子們對於學習的嚮往和熱愛所感動,為能與孩子們一起快樂學習溝通交流而自豪。

德國青年在中國支教10年,從不提工資,曾說“是中國感動了我”
盧安克以自己的行動證明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由的,我們不應該對待所有的人都以一模一樣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地培養起孩子們的興趣,和對接受新知識的嚮往。他們才能透過教育而感受到真正的益處。
文|南書房|人物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35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青年在中國支教10年,從不提工資,曾說“是中國感動了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