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中曾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知識改變命運,不論是古代還是如今,依然適用。70年代女狀元劉學紅就用自己的知識徹底扭轉了自己的命運。
高考對於國內學生而言,意義非凡。同樣,在知青下鄉的年代,恢復高考成為了所有知識青年最後一道改變命運的聖旨。劉學紅,她是誰,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01命運多曲折,成長多磨難
1966年6月18日,一封在人民日報上刊登的信件,直接讓高考停止,徹底斬斷了無數想要以高考實現人生華麗蛻變學生的希望。而這其中就有劉學紅,停止高考後,1975年中學畢業的劉學紅被要求加入到了知青下鄉的陣營中。
鄉下生活和城市完全不一樣,全部都是體力勞動,根本不能體現知識青年的價值。自我懷疑以及迫於生活的無奈,這些都壓得劉學紅喘不過氣來。加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更是讓她身心俱疲。掙工分,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詞彙,掙得多,就能得到多,這直接決定著生活質量的好壞。
為了生活,劉學紅只有不停地在地裡埋頭苦幹,做更多的體力勞動。日子一久,她不禁反問自己,難道一輩子就要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下去嗎?再也不能回到城市了嗎?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了嗎?
她想過要走,可是當時的政策是說,已經報名下鄉的人員不得輕易離隊,不然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就如現在拒絕服兵役的後果一樣讓人感到害怕,一是被失去了推薦上大學的機會,二是將會把離隊的過程詳細記錄在檔案中,這就意味著將與黨無緣了,三是將會被國家列為失信人員,這一點也是其中最為致命的一點。
自古以來,中國是講究誠信的國家,人無信而不立的思想根植於華夏兒女的思想中。失信,也就意味著與系統工作無緣,與正式單位無緣。顯然,這些後果都是劉學紅不能承受的,被逼無奈她只能安心在生產隊工作。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下定決定留下來,等待一個被推薦上大學機會的她,卻再次遭到了致命打擊。社會永遠只是相對公平,而做不到絕對公平。“拼爹”似乎從古至今都未曾停止。
當年,全面恢復高考之前,拼爹的現象更為嚴重。就拿劉學紅所在的生產隊而言,就有真實的事情發生,會計的女兒沒多大學識,卻被推薦進了北大讀書。不公平,命運的諷刺都在頃刻間向劉學紅襲來。
毀滅性的打擊,讓劉學紅看不到希望,她時常在想是否自己一輩子就只能如此了。
02努力是所有好運的開始
和劉學紅一樣想法的知青還有很多,被人推薦上大學的機會留給了關係戶,留給了家庭背景強的人,那麼毫無背景的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呢?只有經歷了社會的不公平,經歷了社會的陰暗面,才更能懂得高考存在的意義。
然而國家會不會恢復高考,何時恢復高考等等,一切都還未知。面對殘酷的現實,劉學紅開始思考自己的後路,她在猶豫自己是否要紮根在鄉村,一輩子無緣大學。
和她同樣倍感煎熬的還有一起下鄉的知青,他們在苦苦地等著,等著國家恢復高考。終於,他們等到了。這一年,教育部宣佈,從1977年起,恢復全國高考。這讓本已處於絕望懸崖的劉學紅,感覺一束溫暖的陽光照射在了身上,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根據最終的報名記錄記載,恢復高考的這一年,全國就有570萬人報名參加考試。考試是殘酷的,依照當時的錄取比例,只有30萬個名額。
不過,對於早已蟄伏多年的劉學紅而言,好歹算是有了希望。猶如《文山全集·十三·真州雜賦·序》中所說:“一入真州,忽見中國衣冠,如流浪人乍歸故鄉,不意重睹天日至此。”
當時,劉學紅所在大隊的知青全部都報了名,大家一邊工作,一邊複習。不過,因為初時恢復高考,很多資料還不是很完善。就拿參考資料而言,就並不齊全,僅僅只有一套應運而生的《數理化自學叢書》。作為唯一的參考資料,也成為了最暢銷的存在,常常在書店一出現,就被大家哄搶。
在沒有任何老師做輔導的局勢下,它是唯一通往大學校園的途徑。沒有任何一次成功是輕鬆的,空前嚴峻的壓力,直到如今,那些經歷了1977年高考的人都還記憶猶新。
“吃完飯,別人都在玩耍打牌,而我必須要努力複習到深夜才能休息,精力的消耗,讓我陷入沉睡,車間巨大的機床響聲,都沒有將我弄醒。”這是著名歷史學家雷頤說的話。
不僅如此,北大教授陳平原也有話說,他拼命要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哪怕捱餓也要堅持。劉學紅同樣如此,為了高考,幾乎全家人都在督促她努力,尤其是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母親更是將她反鎖在家中,一心一意備考。
終於,到了見真章的時候了。1977年的高考語文題,分為30%的基礎知識和70%的作文。分數的分佈直接導致一個結果,得作文者得天下。
《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是劉學紅寫作的作文題目,文章中她將自己一年多的下鄉生活,寫了下來。一篇感人肺腑,對過往經驗總結的作文獲得了全國最高分99分,差一分滿分。
人民日報刊登了這篇作文,一時之間,劉學出名了,很多知青在看到這篇文章後,紛紛感動落淚,因為這就是自己曾經的經歷。最終,劉學紅以北京女狀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學新聞系錄取,這一天是1978年3月4日。
那麼,如今的她怎麼樣了呢?
03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畢業之後,她進入了中國青年報,從事新聞報道,而後從事網路新聞製作。多年的媒體生涯,讓她早已從當年的知青蛻變為了新時代女性。她先後當過中國青年報學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導刊主編和電腦網路部主任、中國青年線上的總經理。
當提及過往,劉學紅十分感慨地說道:“感謝高考!”是啊,對於當時的知青來說,高考成為了他們唯一一條可以走向大學的道路,且這條大路是光明的,公平的,公開的。
如今的高考依然承載著無數學子的大學夢,面對高考帶給孩子的巨大壓力,也有家長表示能否取消高考,讓孩子快樂成長,而不是滿腦子只知道分數的人。
在這裡筆者想說一句,對於家境殷實的學生來說,高考的意義並不大,但中國的寒門學子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多。高考或許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對於寒門學子而言,卻是實現人生夢想的唯一一條公平道路。在他們眼裡,高考的意義就像曾經高考對於劉學紅等知青的意義一樣,都是實現人生蛻變的稻草。
我們試想,如果劉學紅沒有參加高考,估計她一輩子都是扛著鋤頭掙工分的普通勞動者,或是到漂泊不定的工廠打工。
總結
知識才是改變命運的方法和資本,劉學紅就是典型例子。當人生遇到困境的時候,或許能在書中找到答案。社會的不斷髮展和前進,也在告訴我們一個致命的道理,那就是讀書有用,有大用。
國家發展的根本在於人才,何為人才,是飽讀詩書,將其轉化為實踐的成果。如果沒有知識的儲備,何談人才呢?同樣,我們也應該學習劉學紅對待學習的態度,只要一旦堅定了目標,就要竭盡全力去努力,去拼搏。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