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自我迷戀背後,是神經學的認知反饋

文/陳根

自我面孔對人類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以及自我感知。事實上,人類“看臉”這個基本需求由來已久,在科技尚不發達,美妝產品也還未誕生的年代裡,前人已經擁有了自我面孔的感知,並沉迷於此,也就是所謂的“臭美”。

陳根:自我迷戀背後,是神經學的認知反饋

古埃及人的護膚品裡混合多種動物的脂肪,包括魚、河馬,甚至是貓。當然,就現代來說,這些配方看起來倒像是住在世界盡頭的女巫秘密熬製的魔法藥。古羅馬的貴婦往往不止擁有梳妝檯,甚至還擁有一整間梳妝室。而一切的“臭美”和對自我面孔的迷戀,其實都可以從神經學機制中找到答案。

面孔有著認知上的優勢,大腦處理自我面孔的速度要比他人面孔資訊更快(即使是和很熟悉的他人面孔相比)。自我面孔的特殊性不僅僅體現在行為層面,fMRI成像研究報告了一些腦區對自我面孔的反應要比他人面孔強。

並且,當一個人的面孔由於化妝或者P圖顯得更好看時,會啟用多巴胺獎勵通路,例如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還有伏核(nucleus accumbens,NA),但他人面孔就沒有出現這種效應。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小實驗來探究人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對不同種類面孔的識別機制。實驗包括22名20-25歲的女性被試,在fMRI掃描之前研究者給每位被試的面孔拍10張照片(無情緒;分別為正臉,發“a”,”i”,”u”,“e”,“o”,以及臉向左、右、上、下分別傾斜)。

另外,研究者還採集了13名其它女性(20-25歲)的不同表情的照片。接著研究者給這些照片美顏:放大眼睛和瞳孔,並且為他們瘦臉,程度分為輕微和極端兩種水平(Fig. 1B)。輕微美顏處理是透過將眼睛放大1.1倍,瞳孔放大1.1倍,將下半臉瘦至原來的0.9倍;極端美顏是透過將眼睛放大1.21倍,瞳孔放大1.21倍,瘦臉至0.81倍。

實驗結果揭示了VTA參與表徵無意識下自我面孔的優勢,也從神經學的角度給了自古以來人們“自戀”的科學解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05 字。

轉載請註明: 陳根:自我迷戀背後,是神經學的認知反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