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設定“社會服務貢獻”指標,強化貢獻導向
近日,教育部網站釋出“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3989號建議的答覆”,在答覆“關於加快實施高等學校分類評價改革的建議”時,教育部提到,以“質量、成效、特色、貢獻”為價值導向,開展第五輪學科評估。設定“社會服務貢獻”指標,透過加強社會服務貢獻“案例”評價,豐富案例內涵,強調學科建設對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評價。
答覆中提到,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克服“五唯”頑瘴痼疾作出全面系統部署。《總體方案》釋出後,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稽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教督〔2021〕1號)、《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學位中心〔2020〕43號)、《“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教研〔2020〕13號)等配套檔案,進一步突出立德樹人成效、強調質量與貢獻導向、最佳化涉高校評估事項。2023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高等學校評估改革方案》(教督〔2023〕2號),立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多樣化、多元化特點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定位,整合現有評估專案,創新綜合評估模式,構建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高等學校評估體系。
一、關於“進一步完善高校有關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和激勵各類高校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
教育部高度重視高校評估改革工作,推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實落地。一是推行分類評估。2023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高等學校評估改革方案》(教督〔2023〕2號),堅持服務大局、分類指導、問題導向、方法創新,整合現有評估專案,創新綜合評估模式,實行分類評估,其中:對高水平大學,重在“以評促強、爭創一流”,對新建院校,重在“以評促改、兜住底線”,對其他高校,重在“以評促建、服務發展”,引導不同型別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
二是強化國家需求導向。以“質量、成效、特色、貢獻”為價值導向,開展第五輪學科評估。設定“社會服務貢獻”指標,透過加強社會服務貢獻“案例”評價,豐富案例內涵,強調學科建設對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評價。如,自然科學學科更加強調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參與國家重大工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軍隊建設;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需求等方面,強化貢獻導向。
三是重視第三方專業評估。重視社會調查,鼓勵專業機構常態化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狀況調查,提供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評價報告。支援學位中心開展第五輪學科評估,提供學科分析服務,依託第五輪學科評估資料和“學位中心學科大資料服務平臺”,為參評單位和政府部門提供諮詢分析服務。
二、關於“重視市場導向在高校特色和分類發展的作用,改變評估結果與資源分配的單項傳導”
教育部高度重視市場導向在高校特色和分類發展的作用。一是完善高等教育多元投入體系。《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條規定“高等教育實行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高等學校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向高等教育投入”。2020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教財〔2020〕5號)提出,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
二是制定政策賦能高校個性發展。2020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教研〔2020〕13號),強調“分類評價,引導特色發展”,開展多元多維多主體評價,呈現綜合建設成效。成效評價從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與貢獻、師資隊伍建設、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6個核心維度,從整體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3個評價視角,綜合呈現高校和學科建設成效。在評價視角多元、評價內容多維的基礎上,構建高校自我評價、專家評價、第三方評價組成的多主體評價體系。
三是重視服務區域發展。《關於深化新時代高等學校評估改革方案》(教督〔2023〕2號)提出,引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科研育人作用,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需要。評估內容要聚焦服務國家區域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建設。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落實《關於深化新時代高等學校評估改革方案》(教督〔2023〕2號)要求,立足育人根本、聚焦服務貢獻、引導特色建設、推動以評促建,構建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高等學校評估新體系,助推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