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學前教育這十年:同在藍天下 共享普惠園
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 陳鵬
剛剛懂事的娃娃,嘰嘰又喳喳,帶著對家人的依戀,來到一個新的大家庭——幼兒園。這裡是孩子們終身學習的開端,是邁入社會的第一步;這裡是國民教育體系的起點,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辦好學前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路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在“公平普惠”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穩步邁向“幼有所育”的目標。
普及又普惠
“好聽的樂器”“我的小耳朵”“小熊換衣服”……新學期伊始,北京市東城區永外實驗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們迎來了豐富多樣的新遊戲。在建構區、娃娃區、美工區、益智區等,每個孩子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愛的遊戲形式,並得到老師的尊重、引領與支援,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幼兒園生活。
3年來,這家創辦於2019年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成為周邊居民托幼的“新寵”——“幼兒園離家近,對上班族來說,真的很方便”“讓我最心動的是,幼兒園寒暑假都可以送,真是太人性化了”。
過去,附近片區僅有1所公辦幼兒園,學位非常緊張,多數學齡前兒童只能進入民辦幼兒園。“小型民辦幼兒園辦學條件有限,國際化幼兒園收費又高。”孩子才1歲時,宥宥的家長就對周邊幼兒園進行了全面考察,“當時很焦慮,怎麼也想不到家門口能開一家這麼好的幼兒園,而且收費跟公辦園一樣。”
盤活用地辦新園,民辦園轉普惠園,社群辦園新模式……自2018年《北京市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出臺以來,多渠道、多樣化舉措不斷推行,學前教育學位持續供給,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持續加大,群眾切實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家住北京亦莊的劉奇達告訴記者,他所住小區的配套幼兒園轉為普惠園了。這個民辦幼兒園之前每月收費4000元,現在因為有了市、區兩級政府的補貼,收費降到了每月750元,另外再交一部分夥食費。“一個月省下不少錢,還是原來的條件和師資,讓我很放心。”劉奇達說。
2019年1月釋出的《北京市市級財政支援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補助資金管理使用實施細則(修訂)》規定,北京市對所有普惠性幼兒園,不論公辦民辦,都給予生均定額補助、一次性擴學位補助及租金補助。僅2018年至2021年這3年,北京市對區學前教育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就安排了110億元,比2015年至2017年增長了51.27億元,增幅87.3%。
“學前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孫薔薔介紹,我國財政性學前教育投入在2020年已達2532億元,比2012年的748億元增長了兩倍多;幼兒園數量從2012年的18.13萬所增加到了2021年的29.48萬所,增長了63%,其中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7.78%;在園幼兒規模從2012年的3685.76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4805.21萬人,增長了30.4%。
農村增量大
“大力發展公辦園,農村增量最大。”農村幼兒園的巨大變化,讓長期關注學前教育的孫薔薔感到振奮,“2020年全國公辦園達12.38萬所,比2012年增加了6.72萬所,增長了118%。其中,農村地區增幅最明顯,8年共增加5.48萬所,佔公辦園增量總數的82%。”
一串串數字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變化。而對這些變化的感知,楊芳琴有最真切的發言權。
家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黑石頭鎮的楊芳琴,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對比縣城和鎮上的幼兒園,發現兩者差別不大,於是決定將小兒子送到鎮中心幼兒園。楊芳琴算了這樣一筆賬:每月保教保育費280元;營養餐由國家補貼4元,按實際用餐次數補足差額,家長最多每月再交百元左右。“孩子在幼兒園吃得好,收費也不高。”楊芳琴說。
然而10年前,楊芳琴的大女兒曾作為黑石頭鎮中心幼兒園的第一批學生入園,“當時進去後到操場一看,什麼都沒有。一片空地上,孩子們只能跑跑跳跳”。曾經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貴州學前教育的基礎之薄弱可想而知。“當時的教具、食堂裝置都是賒賬,直到幾年前才還清。”回憶初創時的場景,黑石頭鎮中心幼兒園園長王偉益記憶猶新。
今非昔比。幼兒園近年配備配齊了很多硬體:塑膠操場、大型玩具、洗衣機、消毒櫃、空調……“這得益於國家經費保障。”王偉益告訴記者,現在的黑石頭鎮中心幼兒園,每到開學季,都會收到從外地或城區幼兒園迴流就讀的兒童。
開園10年來,黑石頭鎮中心幼兒園的入園人數從最初的260人增加到現在的417人。“家長們送園熱情很高。”王偉益介紹,透過紮實開展幼小銜接、家園共育、中心園分園一體化考核及協同教研等工作,該園已被評為市級示範園。
窺一斑而見全豹。“十三五”以來,貴州投入近50億元新建、改擴建易地扶貧搬遷點配套幼兒園近300所,提供8萬個學位。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在園幼兒從2010年的76萬人增加到158萬人,翻了一番,入園率從50%增加到90.3%,已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所公辦園的發展目標。
“數量的根本變化,來源於學前教育新增資源向貧困地區和困難群體傾斜的政策導向。”在瀋陽師範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秦旭芳看來,“有針對性地開展區域學前教育資源建設有助於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村地區民眾同樣享有普惠且優質的學前教育服務,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有效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利民利國的良性迴圈。”
普惠不普通
一個小房間,一塊小黑板,一些小板凳,擠滿小腦袋……10年前的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遍佈這樣的學前班、家庭園。全縣沒有一所標準的鄉鎮中心幼兒園,沒有一所標準的村級幼兒園,沒有一所高質量的民辦幼兒園。
與落後的辦園條件相伴隨,還有陳舊的保育教育理念和活動。“家長一聽說幼兒園讓孩子玩就著急。”蘆溪縣學前教育教研員王丹(化名)告訴記者,“老師習慣了按照課表組織集體教學活動,孩子們在幼兒園就是寫拼音、寫漢字、做算術。”
蘆溪縣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不僅僅是解決“有園上”,更旨在追求讓兒童“上好園”。然而,從“小學化”到“遊戲化”,觀念的改變非一朝一夕之功。
王丹回憶,5年前的冬天,一所村級園的草地上擺著很多裝滿水的大盆小盆。老師說,孩子們發現幼兒園的水池結冰了,對結冰現象產生了好奇,老師就帶著孩子探究水在什麼情況下會結冰。“當時,我的心情可激動了,這意味著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都在轉變。”王丹說。
隨著學前教育普惠程度的擴大,我國學前教育的主要矛盾已從“有園上”、追求入園機會,逐漸轉向“上好園”、追求教育質量。
在蘆溪縣源南鄉中心幼兒園,一個大沙池、一個大水池、一片果林、一個大山坡、一塊大菜地,格外引人注目。“我們還有兩分水稻田呢。”園長劉玉丹介紹說,為了給孩子一個親近自然的遊戲環境,幼兒園在建設之前跟鄉里提出請求,把原本計劃建休閒廣場的地,劃給幼兒園做戶外活動場地。
在幼兒園引導下,家長們的教育理念也在發生變化,源南鄉中心幼兒園孩子家長陳茜告訴記者,孩子上幼兒園第一天,老師給每個家長髮了一本《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聽了老師的講解,我們才知道,培養孩子就跟種莊稼一樣,什麼季節種什麼,什麼年齡幹什麼事情,不能違背規律。”
作為學前教育專家,秦旭芳見證了這種教育理念的變化:“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兒童的主體性被逐漸關注,人們也樹立了越來越科學的育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