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的孫子三歲了,要上幼兒園。
鎮上有甲乙兩家幼兒園,我說:“送甲幼兒園吧!”
表嫂問:“甲幼兒園好嗎?”
“好啊,幼兒園裡有音樂、舞蹈、美術老師,孩子天天唱歌、跳舞、畫畫,在哪裡可以玩得高興啊!”我說。
“如果孩子到幼兒園只是玩,那還有多大意義?”表嫂對我我的話有些不屑一顧。
“小孩子,不玩幹什麼呢?”我反問表嫂。
“學習啊,不都說學習從娃娃抓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表嫂說,“孩子在幼兒園裡不學點東西,上了學會跟不上趟的。鄰家的孩子,上的乙幼兒園,只一個月,就識老多字、算老多數了!”
“小孩子識字、算數不能太早,過早了會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對將來學習並不利的!”我堅持我的觀點。
表嫂雖然徵求了我的意見,可最後還是把孫子送進了乙幼兒園。
果不其然,孩子幼兒園“畢業”時,已經識300多個字了,100以內的加減法更是如數家珍,小學一二年級考試常常也是雙百……
可是,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現在表嫂的孫子早已初中畢業,高中沒考上,中職不願上,就去打工了。還有她鄰居家那個聰明孩子也一樣,都在一塊打工呢。
幼兒園為什麼不能對孩子進行識字、算數等學科知識教育,也就是官方說的不能“小學化”?
這是因為,識字、算數等學科知識是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後對現實世界認識的一種經驗和總結。因此,每一字,每一個數,不僅是本身表面的字音、字義、計算結果,背後更有著廣闊的生活、社會“背景”。
幼兒不僅大腦發育還不完善,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等“知識”更是儲備不足,過早學習,不過是一種機械“強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孩子大腦過早地“學習”“儲存”了大量不理解的知識,其實就像我們做成的“夾生飯”,不利於後續學習。
更何況,從認知規律來說,幼小孩子主要是以感性認識為主,抽象能力還沒有形成,機械、抽象知識學習過多後,孩子因不理解其含義、沒有“用武”之地,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導致孩子過早厭學,對學習失去興趣,最終導致孩子長大後不願也難以再進“學習之門”。
一言以蔽之,幼兒園“小學化”——即讓幼兒過早進行識字、算數的學科知識學習,是違背孩子身心成長髮展規律的。而眾所周知,凡是違背規律的事,最後註定都是要失敗的。
當然,大千世界,無所不有,每個孩子情況不同,我們也不否認個別“神童”的存在,但那實在真的是鳳毛麟角。如果每個家長都以為自己的孩子也是“神童”,把自己的孩子當成“神童”培養,最終,不僅不會如願,初中、高中後,更會導致孩子連“大流”都隨不上了。
近日,教育部發布《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出不提前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不搞不切實際的特色課程;在教育過程中,強調教師善於發現各種偶發的教育契機,能抓住活動中幼兒感興趣或有意義的問題和情境,能識別幼兒以新的方式主動學習,給予有效支援。
要將這些要求落到實處,平湖一柱以為,最關鍵的不是幼兒園,而是幼兒家長。
因為,迎合家長需要,辦家長滿意的教育是不少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遵循的“第一要則”。只有家長滿意,才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幼兒園才會生意興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要從根本改變幼兒園“小學化”現象,規範幼兒園辦學很重要,但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才是根本,唯有讓家長認識到孩子學習、人生的真正的“起跑線”在哪裡,祛除幼兒教育就是“識字、算術”偏見才真正能釜底抽薪!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