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犧牲後,哥薩克被公認為維持歐洲秩序的中堅力量!

哥薩克是俄羅斯—烏克蘭民族內特有的文化群概念。“哥薩克”一詞來源於突厥語,意指“自由自在人”或“勇敢的人”。通常用來泛指分佈於包括烏克蘭全境與俄羅斯南部的東歐大草原上,以某種特有習慣與風俗生活的遊牧部族社群。自“雷帝”伊凡四世統治時期開始,由於俄國地主貴族的壓榨和迫害,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地的一些農奴和城市貧民被迫逃亡出走,開始了流亡生涯。當時的俄國南部草原地區尚未被開發,地域遼闊人煙罕至,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於是,這些逃亡者逐漸聚攏起來,開始在這一沙皇統治鞭長莫及之地自由生活。其中部分居住於靠近人口稠密區的逃亡農奴,逐漸開始幹起了打家劫舍的綠林勾當。在此期間,突厥語“哥薩克”這個稱號逐漸成為普通居民和這些流亡者的自稱。在長期的流亡生活中,這些逃亡者逐漸形成幾個定居中心區域。這些“自由自在的人”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頓河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地區的稱“上游哥薩克”,居住在頓河下游的稱“下游哥克”,居住在第聶伯河下游的叫“扎波羅熱哥薩克”。後來,又出現了“伏爾加河哥薩克”與靠近高加索山脈的“格雷班哥薩克”,以及居住在烏拉河中游與窩瓦河流域的“葉克哥薩克”與“窩瓦河哥薩克”。
拿破崙犧牲後,哥薩克被公認為維持歐洲秩序的中堅力量!
哥薩克社群在16世紀中發展出了軍事組織。但有別於俄羅斯與波蘭的集權社會,哥薩克們一般透過選舉產生武裝力量的指揮官。其中地位最高者,又組成哥薩克最高軍事會議,成為某個社群的最高統帥團體。與那些被迫承擔國家責任的農奴、城市底層市民相比,哥薩克人因為需要團結起來抵抗地主、貴族的討伐,攻擊擁有私人武裝保護的農莊、皇帝國王正規軍駐守的城鎮擄掠生活必需品,甚至時常要和尚未完全退回亞洲的蒙古人殘部爭奪地盤,故而戰鬥熱情異常旺盛,非常的驍勇善戰。正是看到了哥薩克的這一特性,在16世紀初,波蘭王國率先詔安了札波羅熱哥薩克群,在承諾其社團自治權之後,將其編入軍事殖民部隊,驅使其為波蘭鞏固邊境甚至開疆拓土。
拿破崙犧牲後,哥薩克被公認為維持歐洲秩序的中堅力量!
俄國在18世紀步波蘭後塵,透過承諾自治權、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收買哥薩克上層,以掌握哥薩克軍隊,逐漸把哥薩克武裝力量改造成了鞏固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的重要力量。就這樣,一度被視為“自由”象徵的哥薩克人,逐步淪為了俄國皇帝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急先鋒,所到之處各種燒殺搶掠,也使得這個詞彙逐漸成為了恐怖和野蠻的象徵。
拿破崙犧牲後,哥薩克被公認為維持歐洲秩序的中堅力量!
至19世紀初,哥薩克的獨立性已基本喪失殆盡,淪為了俄國皇帝麾下純粹的爪牙。一名成年哥薩克男性需要在軍隊服役25年後才能退伍成為自由民,因此,哥薩克也成為了俄國軍隊中最可靠也最富作戰經驗的一部分。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俄正規軍在幾次會戰後損失殆盡,而原本只是承擔支援任務的哥薩克騎兵卻在毫無補給、支援甚至是沒有明確命令的情況下不斷襲擾法軍側翼,最終迫使遭到孤立的法軍中央叢集撤離莫斯科。此後,在俄軍主力步兵叢集得到重建之前,狂熱好戰的哥薩克作為反攻的先鋒,一路追擊潰退的法軍,經過萊比錫會戰並直搗巴黎城下。拿破崙退位後,哥薩克被公認為維持歐洲秩序的中堅力量,哥薩克皮帽和披風在歐洲流行一時,而馬刀和長矛也成為了沙俄這個“歐洲憲兵”的象徵。
拿破崙犧牲後,哥薩克被公認為維持歐洲秩序的中堅力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76 字。

轉載請註明: 拿破崙犧牲後,哥薩克被公認為維持歐洲秩序的中堅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