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會公平的底線,寄託著千萬個家庭的希望。當下,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旺盛間的矛盾,催生出了令學生、家長、學校無奈的“教育焦慮”。“起跑線”焦慮、擇校焦慮、作業焦慮、升學焦慮……“教育焦慮”始終排在社會熱點話題前幾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努力讓廣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對此,教育界代表委員感觸深、思考多,對於如何化解“教育焦慮”,還教育以清新健康的氛圍,他們給出了實招。
1.破“雞娃焦慮”:靠優質均衡的教育服務
學英語、學奧數、練書法、下圍棋,孩子課外補課、培訓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常態。在“不甘人後”的焦慮下,家長不斷給孩子加碼,這種給孩子“打雞血”的教育方式如今在網路上有一個專屬名詞——“雞娃”。
面對“起跑線”不斷前移,家長焦慮、孩子無奈的“雞娃”現象,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府教育總督學潘惠麗憂心忡忡。“我見過許多家長和孩子課外進行輔導學習,孩子很快樂、很自覺;也見過很多不開心的孩子,這多半是因為家長沒有充分尊重孩子意願和需求,一廂情願強加課外補課,甚至補的科目過多、過難造成的。”潘惠麗委員說,“我個人主張要尊重孩子的特點和成長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做引導式的補充。”
“雞娃”焦慮,根源還是當下教育發展存在短板。潘惠麗委員坦言,目前,學校教育還不能充分滿足每個孩子個性化教育需求,在對孩子不同特點的針對性教育上仍有欠缺。隨著家長素質的普遍提高,對孩子教育愈發重視,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教育優質均衡的期盼也越來越強。
目前,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仍不充分。“雖然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已大幅提升,但城鄉和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仍有較大差異,‘擇校熱’熱度難降,校外培訓火爆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胡衛認為,“十四五”時期,基礎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堅持公益性前提下,創新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構建起服務供給新格局。
為此,胡衛委員建議,透過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推進城鄉一體化辦學,推行集團化辦學等方式,擴大供給新渠道。與此同時,提升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發揮優質學校及優秀師資的輻射引領作用;引入社會教育力量,培育服務新業態,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教育”,促進各類教育資源互聯共享。
2.破“作業焦慮”:靠科學規劃的家校分工
“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這是曾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的現象。此前,中小學生作業繁重,一些學校還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學生和家長都感到有負擔。
2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釋出會,要求“不得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受到學生家長歡迎。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十分理解孩子和家長的“作業焦慮”。他認為,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定位,家校協同發揮作用是減輕負擔、化解焦慮的關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對此,邵志豪代表深有體會:“家庭教育不應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應該與學校教育協同育人。”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綜合性,核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與習慣。”邵志豪代表建議,對於學校,應統籌作業時長,減少學科類作業,特別是針對考試的重複性、機械化訓練的作業,適當增加開放性、創新性、探究類、拓展類活動作業;對於家庭,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發展特點,一方面補短板,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強優勢,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優長。
“家長焦慮的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學校也有焦慮。”潘惠麗委員說,“家庭教育要以情感為紐帶,以言傳和身教為重點;學校教育要回歸德智體美勞的系統培養,發揮應有的作用。要釐清家校教育的邊界,加強家校合作,建立起一個相互促進、相互監督的共同發展的環境。”
3.破“教育內卷”:靠久久為功的社會合力
教育評價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揮棒”和“加速器”作用。但現實中,評價導向偏離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出現了“內卷”現象——以考試代替評價、以分數代表能力,唯分數、唯升學情況嚴重,導致從學生、家長到學校的普遍焦慮。
破解“五唯”頑瘴痼疾,教育評價改革勢在必行。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新時代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任務書和路線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胡衛委員今年的提案,就是關於變革教育評價方式、破解教育“內卷”的建議。在他看來,現行教育評價體系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素質,應試傾向強烈、過於突出選拔,忽略了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
“評價是為了不評價,評價應當重在促進學生自覺主動、愉快幸福地成長。”胡衛委員認為,必須深入變革教育評價方式,使教育評價迴歸其本源,真正發揮好“指揮棒”正向功能。他建議,推行量性與質性相結合的全面評價模式,逐步降低考試量化分數在評價中的比重,更加重視過程性評價,改變選拔中的唯分數取向,將學生在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同樣列為重要評價指標。
扭轉“五唯”的評價導向,除了教育部門對評價制度體系進行改革,還需要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形成對育人導向、教育規律的全新認識。
“化解教育焦慮,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共同理性看待這個問題。整個社會對 育人導向還得達成更多的共識。”潘惠麗委員建議,家庭、學校、社會加強溝通,注重孩子基本品質、價值觀等核心素養的培養,營造和諧友好的氛圍。
“下一步,我們 將在‘十四五’期間甚至更長的時間段裡, 構建 對學生的綜合評價 指標體系和標準,這是改革的重點。 ”潘惠麗委員說,全社會需要形成合力,真正地尊重教育規律, 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評價制度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孩子們培養成為 身心健康、有學識、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記者 安勝藍 晉浩天 李丹陽)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