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授教養髮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在期末溫習階段,不少家長最頭疼的不是孩子的學習習慣而是溫習的效率。天天的功課多,寫完都已經十點了,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溫習。如果說寫功課就是溫習的話,孩子寫功課的時候也是拖拖拉拉,家長沒有好方法來有效解決孩子學習效率的題目。事實上在學習過程中,習慣、效率、方法是相互聯絡關係的,哪一個環節有題目,都可以影響我們的學習成績。在語文溫習的過程中,我們對基礎知識的梳理,更需要的是耐心和專注度,生字詞的題目、課文的背誦和默寫,都關係到語文成績的是否能提高。溫習的方法,小島老師分享過許多,不再累述,想和家長朋友們說一說關於期末溫習階段的專注度題目,寫功課不能全靠家長分分秒秒的“監工”,如何讓語文成績進步一大截?
我們觀察小學生的自律和專注度,往往會發生這樣的情況:自律強的孩子,專注度就高,學習效率天然快,但這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屬於少數派。自律意識差的孩子,專注度也不高,寫功課玩玩鬧鬧,沒有家長的“盯梢”,半小時可以寫完的功課,要拖成2個小時才能完成。期末溫習階段,家長疲勞孩子也累,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語文成績還不見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無法養成,該怎麼匡助孩子進步她們的專注度?3個方法分享給家長朋友們,不管是督促寫功課、陪學輔導、期末溫習,你都可以嘗試,匡助孩子去建立他的自律,當真去預備學習和考試。
1、勞逸結合,答應休息
越是到期末考試階段,我們的作業量也會多起來,白天在學校,老師拼命趕著講課,晚上回到家,學生還要趕著寫功課,在學習這件事上,好像不能慢下來,老是到考試前開始緊張,我們被要求速度、效率、時間,卻沒有人關心我們需不需要休息一下。在學校還有課間十分鐘,回到家裡,一寫功課就2個小時,中間去上個廁所也要被家長說,別磨蹭抓緊時間。來自學生們的埋怨,恰是反映了我們家長在溫習這件事上的立場,集中精力的最佳時間就是在1個小時左右,超過這1個小時,孩子的大腦就會疲勞。家長不妨也反思自己的工作狀態,你能為工作保持多久的專注度?多長時間刷一次手機?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對孩子的學習抱以寬容呢?
晚上的學習時間,以1個小時為基準,學習1個小時後,可以適當地休息10-15分鐘,這是為了下一次更好集中精力,我們家長在輔導孩子的學習時,想要提高效率,就必需給孩子一定的緩衝。整個一個晚上的學習時間也就在2-3個小時,除去寫功課,還剩下的溫習時間一定要好好分配,公道利用。期末考試溫習階段時最好的專注度訓練時間,由於我們有學習的緊迫感,專注度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就進步了,尤其是在語文學科上,對每一課的溫習,保持了持續性的知識點梳理,家長不必糾結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期末溫習階段,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家長需要多盯著點,認可學習,給予休息,才能進步學習效率。
2、多做運動,設定好學習時間
對於專注度的進步,在小學階段,一定不是靠家長和老師“管”,而是孩子自我學習意識的萌發。家長把嘴皮子說破,這孩子都不寫功課,有什麼用呢?匡助孩子去熟悉到學習的重要性,鼓勵他自己去學習。尤其是期末溫習階段,我們更要鼓勵孩子先運動再學習。天天有一定的運動量,才能保證我們的精力和體力是可以承擔起學習的。整日坐在書桌前學習,是不能進步什麼學習效率的。孩子不是學習的機器,在把握好知識點的條件下,我們家長應該匡助孩子科學規劃時間,少刷卷子多溫習課本,同時加強體育鍛煉,進步我們的身體素質,才能保障學習。
家長會說,期末時間,氣候嚴寒,時間緊迫,哪還有多的時間去讓孩子體育鍛煉?莫非在學校裡的體育課還不夠孩子鍛鍊的嗎?要知道學校裡的體育課只是一個最基本的保證,說不定期末階段,體育課還會被其他主課給佔用了,老師講卷子、趕課文進度都會佔據孩子們的體育鍛煉時間。放學回家後,家長也會為是先玩仍是先寫功課而頭疼,索性讓孩子們先玩一會,進行體育鍛煉,跳繩、打球半小時後,就開始有計劃地去完成複習計劃和學習任務,嘗試這樣做,你就會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度提高了,開小差的情況變少了,對於一小時學習時間也很快就適應了。
3、陪伴學習,才能集中注意力
不管孩子的學習習慣有多差,家長一定需要做好陪伴學習。進步專注度,不靠家長靠誰呢?不要指望孩子自己變成自律又愛學的學生,在沒有建立自主性前,只有家長時刻陪在學生身邊,才能匡助他進步注意力。碰到題目及時解決學習題目,讓孩子感觸感染到,期末溫習不是他一個人在努力,家長也關注了學習,在背後匡助他,避免走一些學習彎路。學習方法是需要個性化制定的,進步專注度也是需要家長去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能力,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來詳細制定。
少刷卷子多溫習,適應大部分學生,學有餘力的可以多刷卷子,在刷題中總結語文學習的規律。但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學習和溫習,家長的陪伴天然是少不了的。不要說把輔導孩子學習的責任都分攤給了家長,你對孩子的期末考試有分數的要求,就一定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匡助孩子完成學習的目標,這也是家長的教育責任。關於3個方法進步專注度:勞逸結合、體育鍛煉、陪伴學習,你能認同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