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個叢林法則不僅適用於人與人之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同樣適用。就拿二戰之後來說吧,原大英帝國的眾多殖民地在美蘇支援下,紛紛走向獨立當家作主。連原本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印度,也脫離英國的統治,成為南亞次大陸實力最強的國家。
不過新生的印度別的沒學會,欺凌弱小和地區爭霸那是無師自通,完全忘了當年被英國人統治的痛楚,反而逆時代潮流四處擴張,不僅肢解巴基斯坦,還在1975年將中印之間的緩衝小國錫金吞併為印度的錫金邦,逼迫錫金王室流亡海外,至今故土難回。
從末代國王帕爾登帶著王室成員,遠走美國時起,無論是帕爾登,還是他的兒子旺楚克,都宣稱印度對錫金的佔領是非法的,堅持自己才是錫金真正的主人,為此他們四處奔走,希望藉助國際力量復國,但收效甚微。
如今,印度對錫金的佔領,已經長達45年之久,一直為復國而奔走的王位繼承者旺楚克,還可能復國成功嗎?
一、弱國的悲哀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曾經和不丹、尼泊爾共同組成我國和印度之間的緩衝帶,領土面積7096平方公里,人口60萬左右。
歷史上錫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屬於西藏的領地,1642年,蓬楚格·納穆加爾征服錫金當地的土著雷布查族,建立了世襲君主制的納穆加爾王朝,成為錫金最早的國王。
(錫金位置圖)
後來英國人在殖民印度次大陸的過程中,武力入侵錫金,強迫其成為英國的殖民保護國,直到1918年退出印度後,才將政權交還給當時的塔希·納穆加爾國王。
可惜好景不長,英國人才走,同樣剛剛獲得自由的印度人,又蠻橫霸道的聲稱繼承英國的權力,再次將錫金納為印度的保護國,將這個小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全抓在手中。
1974年,印度修改錫金憲法,並指派印度人擔任錫金的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為印度吞併錫金鋪平道路。
(帕爾登夫婦和老國王)
第二年,印度軍隊包圍了錫金王宮,解散了錫金衛隊,軟禁了第12世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穆加爾,並從印度拉來大批民眾,冒充錫金居民,以全民公投的形式廢除了錫金國王和君主制,把錫金王國變為印度下轄的一個邦,還把錫金王室驅逐出境。
二、流亡的無助
當時,冷戰的美蘇大國都想拉攏印度這個南亞的大塊頭,所以對於印度對錫金的吞併,都是睜隻眼閉隻眼,既然兩個世界強國都不發話,其它國家自然也不會跳出來,為了小小的錫金而得罪印度。
(帕爾登和美國妻子)
當時,整個國際上只有我國,對印度的侵佔行為表示了譴責,不承認它對錫金的主權。
王國被佔領還遭到驅逐的錫金12世國王帕爾登,只得帶著王室成員跟著第二任美國妻子荷蒲·庫克逃到紐約,成立所謂的錫金流亡政府,他開始四處奔走大聲呼籲,希望能得到國際社會支援,恢復錫金的國家地位,但由於沒有大國支援,幾乎沒有人響應。
他的美國妻子為了自保,也在1980年和他離了婚,重新嫁給了一位哲學博士,政治和婚姻失敗的雙重打擊,終於擊垮了帕爾登,1982年,他因癌症離世。
(錫金首府甘托克)
三、徒勞的努力
末代國王帕爾登去世後,他的兒子旺楚克·滕辛·納穆加爾自行宣佈繼承王位,成為流亡海外的錫金13世新國王。他也和父親一樣,一直四處遊說,尋求支援,並向國際組織控訴印度的霸權行徑,但他的奔走仍然顯得那麼無力和徒勞。
印度吞併錫金之後,首先將印度人大量遷往錫金,很快在人口上超越錫金人成為主體;然後在當地進行文化滲透,還到處修建印度國父甘地的塑像,所有學校的課程均與印度同步。
這樣短短二十年後,新一代的錫金年輕人對於曾經的錫金歷史完全不瞭解,很多人連末代國王帕爾登,以及如今的13世流亡國王旺楚克都不知道,而沒有民眾的支援,錫金的復國大業就成了旺楚克一個人的獨角戲,要想成功其難度可想而知。
(老年的帕爾登和兒子旺楚克)
2003年,在印度主權相互認可提議之下,我國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國際上從此再也沒有反對印度吞併錫金的聲音。
看來,力量弱小的錫金王室,國內沒有民眾支援,國際上沒有大國幫助,僅憑旺楚克一人之力,想要恢復曾經的錫金王國已經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