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16年12月出生的寶寶,如今剛滿4週歲1個月。
自打出生以來,就由朋友全職一手帶大。
去年9月份,朋友為了早日開啟自己的事業,也曾試圖把將近3週歲的兒子送去託班。但是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每天早上都是哭著不肯上學。
後來病了一場以後,朋友最終心軟,決定自己再帶一年,給孩子辦了退學;她覺得,孩子畢竟還小,等再大一歲,應該可以適應得更好一些吧。
誰知道現實重重地打了她的臉。
好不容易捱到滿3週歲入園,這一個學期都要結束了,孩子似乎還沒有適應幼兒園的節奏;反而是那些上過託班的孩子,年齡雖然比兒子還小几個月,一個個卻表現得更乖巧懂事。
首先是早上不肯上學的問題。
用朋友的說話是,兒子全身每個細胞都在拒絕。
每天眼睛一睜開,只要一聽說今天要上幼兒園,孩子立馬就委屈到直掉眼淚;有時候還會裝睡賴床,或故意發脾氣拒絕穿衣服。
好不容易送到幼兒園了,也是哭哭啼啼、不情不願地跟著老師進教室,讓人心疼不已。
天氣涼了以後,明明早已經自主如廁的兒子,行為出現了倒退,甚至有很多次尿褲子的情況。據老師反映,孩子從來不會主動去尿尿,每次都要等老師去提醒了才肯去;
午睡入睡也特別困難,大家都睡著了,孩子還拒絕閉眼睛,說是要等媽媽來接,直到困得再也撐不住了才勉強入睡。
只有玩玩具、做遊戲的時候,兒子才能暫時表現得比較開心。
很明顯,朋友家的孩子還沒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什麼時候上幼兒園,年齡不是主要因素一般來說,幼兒園小班接收年滿3週歲的孩子,也有一部分幼兒園會設立託班,接收年滿2週歲的孩子。
這樣的設定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自我意識有了一定的發展;並且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已經渡過。
此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的親子關係也趨向穩定,可以更坦然地接受暫時的分離。這個時候讓孩子入園,適應能力已經有所增強,相對來說會更加順利。
所以,早一年還是晚一年,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而是由孩子的認知能力、語言水平、大腦發育水平以及和父母的親子關係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如今的各方面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早期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你會明顯地發現,如今的孩子的認知水平普遍比以前要高得多,很有可能2歲就已經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了。
對於一些探索慾望強烈,對環境適應能力強,自身條件比較好、相關能力已經達到要求的孩子,家庭環境已經沒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早入園可以給他更廣闊的空間,讓各項能力得到更好地發展;
而對於自身發展慢的孩子,提早入園會讓他產生一些不愉快的體驗,晚一年確實更有好處。
孩子上幼兒園前,需要掌握以下幾個能力1、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裡每個班通常是2-3位老師照顧一個班的寶寶,不可能像家裡一樣面面俱到。
因此,在入園前,小朋友應該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上廁所,自主進餐、喝水、穿鞋子等等;最起碼也要學會表達需求,主動尋求大人的幫助。
否則,一到陌生的環境裡,老師一時顧不過來,尿褲子的現象會特別普遍。
另一方面,別人都會做的事,自己卻不會,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2、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言表達方面,能聽懂指令,可以簡單描述一天發生的事情,也是可以入學的必備條件之一。
兒子班裡有一個從小學習方言的孩子,他說的話老師和同學都聽不懂;而且小朋友也聽不懂普通話。
雖然一段時間下來有所長進,但是很明顯融入集體要比別的小朋友都要慢一些。他的分離焦慮,也持續了將近一個學期
至於表達能力,如果在幼兒園裡受了欺負也說不清楚,很顯然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3、學會基本的社交技能
很多孩子在家都是“小霸王”,全家都在以孩子為中心;而進入幼兒園以後,就相當於開啟了集體生活,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環境,也更容易受到老師和小朋友們的歡迎。
“學會分享”是首當其衝需要掌握的技能,因為在孩子的世界,交換玩具、展開遊戲是建立友誼的重要途徑;所以會分享的孩子,一般更能交到好朋友。
而“懂禮貌”的孩子,則是“高情商寶寶”的必備技能,往往更可以增加別人的好感度。
比如,兒子班裡的“大姐大”,就是一個十分懂禮貌的孩子,見到門衛叔叔、值班的老師,還有前去接送的家長們會主動問好,也會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所以全班同學都喜歡跟她玩,聽她的話。
當然,能力再強的孩子,初入陌生環境,也需要一定的適應期。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溫柔而堅定地放手,積極而快樂地送孩子入學,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過成長的里程碑,完成心理上的斷奶。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也互不可替代。所以,爸爸媽媽大可不必糾結到底幾歲上送孩子去上幼兒園更合適,而是應該結合孩子的自身情況去做判斷;條件一旦成熟,就應該及時地給孩子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