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後,瓦剌帝國發生了什麼,為何在短時間內就消亡了
大明王朝的歷史上,如果論起恥辱,再沒有土木之變時,瓦剌俘虜了明英宗來的丟人。更重要的是,土木之變後,大明王朝受到了重創,大明的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幾乎斷層,使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被屠殺殆盡,皇帝只能信任宦官來制衡朝堂,君臣離心。如此一來,大明王朝的朝堂走勢,開始走向低迷。而促使著一切的瓦剌敵國,為何卻在短時間內消亡了呢?
而土木之變之所以會發生,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明朝建國以後,海禁政策的推行,就是因為來北方邊境上的威脅不容忽視。當時,因為明朝的建立,原本留在中原的元人退回到了大漠,並且分裂成了東、西蒙古,而東蒙古在當時被稱為韃靼,西蒙古在當時被稱為瓦剌。雖然這兩個政權之間一直存在爭鬥,但是對於大明邊境的侵擾也一直從未間斷。
並且,來自他們的侵擾,終明朝一朝,都沒有被消除。韃靼和瓦剌的騎兵一直侵擾著大明的邊境,雙方衝突不斷。史書記載:"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邊境之禍,遂與明終始雲。"指的就是明朝政府長達200多年對北邊蒙古的防禦。雖然,經過朱棣的計謀,使得瓦剌首領打擊韃靼,韃靼勢力減退不少,可是沒了對手的瓦剌卻因此做大做強。
公元1449年,由於瓦剌太師以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大明索要賞賜,遭到宦官王振的拒絕,並且,王振要求核實人數,按人頭封賞,還要求減少馬價。如此一來,瓦剌原本的算盤落了空,就開始大肆尋釁滋事。並且,在1449年的7月,開始分四路兵馬大舉向大明內地騷擾。
同時,明英宗不聽兵部尚書于謙的勸告,執意帶著朱棣留下的所有兵馬,御駕親征,最後,不僅明英宗被捕,隨行的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也被屠殺殆盡,兵馬也全軍覆沒,讓大明的軍隊火器、朝堂人才,全部斷層。因此爆發了大明後期的宦官做大,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如此來看,瓦剌的實力不容小覷,可是土木之變之後,瓦剌發生了什麼呢?
原來,瓦剌雖然俘虜了明英宗,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經由此戰,他們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們雖然衝進了大明的腹地,甚至是大明的首都城下。但是,由於于謙等大臣急中生智,擁立朱祁鈺為帝,穩定了政局,又說服了遷都南京的聲音。同時,組織了北京守衛戰,從1449年8月16日—11月8日,一直都未讓瓦剌進入城門。
如此一來,南下的瓦剌遠離根據地,本來糧草等輜重的運輸就是一個大問題。再加上久攻不下,瓦剌軍心受挫。所以,瓦剌的也先想透過圍攻北京,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的算盤落空。再加上北京軍民英勇奮戰,對瓦剌的軍隊打擊不小,瓦剌的軍隊也傷亡慘重,兵士產生了嚴重的厭戰心理,內部矛盾重重。但是,自古以來遊牧民族和內陸的朝廷發生戰爭的原因幾乎都是為了財物。之後,也先希望與明朝和親被拒,所以1450年也先被迫將明英宗送還,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係。並且,恢復與明朝的通貢互市後,雙方很快就相安無事了。可是,為何瓦剌卻衰敗了呢?
前文講到的瓦剌內部矛盾重重,是因為當時的瓦剌可汗是脫脫,但是整個國家的實權卻在也先手中。也先垂涎權利,想要擁立自己的姐姐之子為太子,自己進而監國,操控整個國家,於是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爭。也先獲得勝利後,自稱"天聖大可汗",建號"天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這是所謂瓦剌帝國(衛拉特帝國)。
可是,也先建立瓦剌國前,為了爭取到大明的承認,雖然將明英宗釋放了。可是,卻提出了一些另外的要求,《明史》記載,也先遣史致書明朝廷說:"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臣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他說自己有大元朝廷的傳國玉璽。更重要的是他想要用良馬、貂鼠皮、玉石等東西,和大明交換"黃紫大紅織金九龍緞匹、黃紅綵緞衣服、金壺、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為稱帝時之用。
所以,也先希望大明承認的不是他的瓦剌可汗之號,而是大元天子的稱號。這對大明來說是大犯了忌諱,大明為了傳國玉璽,可是連國土都可以割捨的,怎麼答應?所以,大明拒不承認也先的地位,回書中稱作瓦剌可汗。而蒙古高原上建立的帝國,如果沒有經濟支撐,就需要向南發展掠奪財物,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嶺北諸王叛亂時中書省只要切斷嶺北與內地的聯絡,叛亂的諸王就被迫投降。故而,得不到內陸朝堂的承認,也先很快就在內憂外患中被殺。因此瓦剌部落開始分崩離析,走向了衰落。
可見,土木之變後的瓦剌,之所以迅速衰亡,是因為得不到大明的經濟支援,加上內部的矛盾,才走向了分崩之路。之後,瓦剌部落各自發展,一直到了清朝時期,瓦剌部才重新崛起,只是他們的名字不再是瓦剌,變成了準噶爾。清朝,瓦剌分為準噶爾(綽羅斯、厄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見厄魯特蒙古)。從此,開始了清朝政府和準葛爾部之間的新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