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後,不再被各種課業輔導班纏身的孩子,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週末?一些孩子做出了選擇,他們背起垃圾袋,跟隨著志願者的腳步,走進大山……公益活動讓他們瞭解了大自然,磨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也成了孩子們校外的教育“大課堂”。
現場
徒步10公里山上背下8袋垃圾
早上8時,10名孩子跟著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願隊的26名隊員,從門頭溝王平村出發了。“我們的終點是瓜草地風景區,沿途10多公里呢!要把山道兩邊遊客丟下的垃圾全部帶下山。”走在隊尾的小鐘邊說,邊拾起了小道邊的一個塑膠瓶。
因為最小的隊員才5歲,所以隊伍走得並不快。到半山腰時,天下起了小雨,路變得又溼又滑,隊伍行進的速度更慢了。隊長於有君讓隊伍停下來,看每個隊員都穿好了雨衣,又安排好每3位大人保護一個孩子,再繼續趕路。
“哎呀!”穿過小溪時,5歲的武佳怡不小心踩到了水裡。鞋襪以及半條褲腿兒都溼了。
“涼不涼?”跟在小姑娘身後的媽媽心疼地問。
“我沒事。”跳上石子路的武佳怡跺了跺腳說了一聲,就跑進了隊伍中。
10時,走了6公里的志願隊來到瀑布。這兒,是平時遊客歇腳的地方,也是垃圾最多的地方之一:遠遠的就已看到散落的紙團、塑膠袋、水瓶、餐盒、果皮……
10名孩子分成了兩兩一組。樹坑裡,雜草間,他們把垃圾一點一點地從泥水中扒出來,裝到垃圾袋裡。為了撿山坎下的一個塑膠袋,12歲的張宇軒抱著樹根趴在了地上,泥水沾滿了褲腿,他只是笑了笑。附近的山坡上,弟弟張宇昂拖著一個大垃圾袋跑來跑去,收集著大家撿出來的垃圾。
“真棒!”志願者的一次次鼓勵,讓7歲的武莯晨找到了樂趣。每看到一處垃圾,他都特別開心地喊著“又中了一獎”,邊喊還邊小跑著與其他孩子爭著撿垃圾。
不到一個小時,10個孩子撿出來的垃圾就裝了整整8個大塑膠袋。
“大家還要走幾公里,把垃圾背到山下……”於有君說,“‘雙減’之後,願意跟著我們做公益孩子多了,他們當中最大的15歲,最小的才5歲。”
變化
公益成了孩子們成長的大課堂
“‘雙減’之後,孩子的空閒時間多了。看電視、玩電腦、打遊戲,在家裡我們也管不住……”姥姥屈建英想,這樣下去武莯晨週末的時間全荒廢在玩上了,還是給他找點有意義的事做吧!屈建英把外孫子帶進了志願隊,沒想到,第一次參加,小莯晨就喜歡上了這個活動。
“看!這就是千足蟲,它受到驚動時,會將身體捲成圓環,愛食腐殖質,有時也會損害農作物。”志願者宋媛媛說,一走進大山,她就給孩子普及路上看到的動植物,公益之行變成了一堂生動的自然課。徐子童會認真地聽著、學著,也認識了蠍子草、千足蟲、石龍子等許多課本知識以外的動植物。
說起參加公益活動的感受,徐子童直呼“好玩,以後還要來”。
“以前,補習課很多,學習壓力大。現在好了,週末有時間玩了,走進大山,親近大自然真的很放鬆,身體都變強了!上次,社群組織徒步比賽,我還得了兒童組第五名、親子組第二名的成績。”徐子童自豪地說。
“做公益真累呀,腳都走疼了。”張宇軒說,“可一看到滿地都是塑膠袋、紙片、菸頭,我就特著急,總不能讓人看到家園中到處是垃圾,髒兮兮的吧!而且,看到被我們清理乾淨的山林,心裡很滿足。”
“我從可欣一歲多起,就帶著她去公園、社群參加公益活動。如今,5歲的可欣已積累了700多個志願小時,她也養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質。”媽媽盧秀華說。
看到孩子們的變化,家長們都說:“以前的小懶蟲、小胖墩都變了。自從8月開始,才參加了幾次公益活動,他們變得勇敢了,參與活動時還幫著大家背東西,現在徒步十公里都不是問題。”
“‘雙減’之後,週末的公益清山行中,都有小志願者報名參加,最多時已有50多個孩子。”隊長於有君說,在活動中,孩子在變,家長也在變,從當做郊遊,為升學攢履歷,到全身心地獻著愛心和責任,這都是大自然——這所社會大課堂給予我們的力量。
專家
走進公益大課堂是最好的選擇
兒童教育專家劉勇赫介紹,“雙減”之後,孩子們的補習課少了。尤其是到了週末,大量的空閒時間,也給孩子們的生活留出了空白。如何填補這段空白,是在玩電腦、打遊戲中荒廢掉,還是做一點兒有意義的事兒,成了擺在家長面前的課題。
應該說,除了最基本的課業,讓孩子們走進社群,融入社會,無疑是一種最好的選擇,讓公益成為孩子校外的“大課堂”,認識自然,瞭解社會,提升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並把他們培養成願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於有君還建議,孩子不具備獨自進行志願服務和公益的能力。因此,組織孩子們參加公益必須積極穩妥,量力而為。無論家庭、學校或其他志願團體,組織孩子參加公益活動都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褚英碩
流程編輯:u022